两小时左右的一台教育人的戏。戏的主题很明确,清朝名相张廷玉整肃吏治得罪了人,其子被误陷,郁郁而死,张廷玉亦为群臣所诟,他明大义、舍弃“享太庙”之誉,追查贪腐,还朝廷以政治清明。这个主题客观上说写史写人,亦为关照当下,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从编剧、导演、音乐和表演方面看,戏的品质较为一般。这种梗着脖子教育人的戏,如果编导演没有非常手段,确实没法好看。

这种戏本身要求要有很高的“格”,这个戏格,不是说主题有多崇高,而是要用区别于常规的戏剧手法将观众引入崇高,真正进入被“崇高”沐浴的艺术体悟。只是通过一个人物的一两个故事的简单讲述就想达到有效的戏剧力量,说实话,难!相反,在这个戏的创作中,戏格的要求几乎未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全剧看下来,我倾向于创作者完全抱着应付的态度来完成作品的。

剧本不但缺少智慧,还缺少正常的思维逻辑,设计的戏剧冲突比较肤浅,想当然的成份很多。比如开场就让人大跌眼镜,宰相子孙因被要求忍让而被欺凌,这不合情理,也难应世情;比如张廷玉之子误收礼金,张氏父子的处理方式毫无说服力,张若松有错,收礼却非有心,不存在道义上被包括父亲在内的人围攻的基本条件;张廷玉的退一进三之说在皇权之下也难以自圆其说。最核心的问题是全剧似乎只有张廷玉一人是明白人,这种刻意的拔高使戏剧人物丧失了可贵的艺术真实,人物性格过于脸谱化、扁平化,都极大地削弱了戏剧效果。人物、行当的设置也诸多局限,主要人物女性的缺失,使舞台的色彩较单调。一些完全游离于主题的枝蔓也有着很强的应景因素,这个戏要表达的意图与“六尺巷”的精神内涵完全无关,为将“六尺巷”这一符号拉出来,人为设置了所谓“让”与“不让”的对比,在120分钟的舞台上,这种形为很是拙劣。

导演层面,因为导演的话剧出身,对戏曲的表演程式、表达方式显得准备不足,全剧基本是以话剧加唱来呈现的,缺少戏曲独特的舞台表现和审美效果。邪恶一方,用歌队表现虽说有点意思,但这个方法眼下也极度泛滥了,而且这部戏中的运用,交待得也不高明,絮叨,无力。

作曲和唱腔设计上,较多运用皖南地区音乐素材尤其是黄梅戏早期小调的音乐形态,对唱腔的系统破坏较多,在表达人物心理情绪方面多处呈现的是两张皮。音乐的戏剧性是除了曲牌体音乐形态的戏曲音乐创作的第一要义,表达人物心理、情绪,都要用恰当的音乐语汇,而不是为了展示什么。黄梅戏由民间歌舞小调发展成一个剧种,在声腔上自然有系统化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这些最主要解决的就是音乐的戏剧性表达问题,与之相关的民歌小调当然可以用来调色添色,在特定人物和情境中加以运用,但一定不能破坏戏曲音乐表达的基本风格体系,更不能不顾戏剧发展和人物性格心理特征,任意而为,随意而为。这个戏的作曲喜欢用“阴司腔”,但很显然,这种音乐的多次使用,在剧中并不完全符合情绪情感要求。

表演方面,主演黄新德的演唱炉火纯青,但他年近七旬的高龄,多数时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气息不够,高音也上不去。其念白和表演基本是话剧式的,缺少设计和推敲,让人看起来很别扭,这与导演不掌握戏曲表演程式也有极大的关系,其他的主要演员皆缺少非常亮眼的表现。

20160409黄梅戏《大清名相》
编剧:余青锋、屈曌洁
导演:卢昂
作曲:陈华庆
主演:黄新德、熊辰龙等
安庆黄梅戏艺术剧院演出
梅兰芳大剧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