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看新编黄梅戏《长恨歌》,听京剧《龙凤呈祥》、《春闺梦》,还能欣赏到评剧艺术家刘秀荣的《胡风汉月》、《乾坤带》,谷文月的《花为媒》,刘萍的《秦香莲》,再加上孙毓敏舞台生活50年展演……黄金周期间,北京每天都有不同类别的戏曲演出,尤其是在长安大戏院举行的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更是掀起了看戏的热潮,很多戏迷避开了人潮汹涌的景点、街市,选择了享受戏曲艺术度过这个假期。
好戏不怕价高
黄金周期间,北京长安大戏院前每晚刚过6点半便热闹起来。“有票吗?”记者每天在剧院门前都会被等票的人们拦住“纠缠”,其间还有几个黄牛党在向过往的人们兜售戏票。在与这些票贩交谈中记者发现,这些“炒票”的人平均每张票要提高50元,“这么贵,有人要吗?”记者还真见到有戏迷和这些票贩子讨价还价。
一位刚参加工作的薛女士与母亲来看《春闺梦》。她告诉记者,虽然她的收入并不高,可母亲特喜欢张火丁的戏,就在节前买了两张位置不错的票,花了140元。一位40出头的男士在看完《长恨歌》后,兴奋地不停鼓掌叫好,他说:“我特别喜欢黄梅戏,不过这出《长恨歌》和以前的黄梅戏不同,虽然唱腔不那么有味儿,可是有很多场面宏大的歌舞,非常有现代感,挺时尚的,而且唱词、念白好多都用了普通话,容易懂,也很好听。”
上座率:1日至7日场场满座
“度假看戏休闲”的观念如今深入人心。北京长安大戏院售票处的统计表明,这个黄金周,众多戏迷都选择了看戏过节。10月1日至7日,由梅葆玖、谭元寿、张学津、孟广禄、赵葆秀、叶金援、杜镇杰、王蓉蓉、李宏图、黄德华等主演的《龙凤呈祥》,王蓉蓉、李宏图、王春燕等主演的《金·断·雷》,李岩、王怡、马小曼、李宏图等主演的《四郎探母》,孟广禄主演的《姚期》,江其虎、李海燕、刘金泉等主演的《张协状元》,张火丁、宋小川主演的新《春闺梦》等,都达到了100%的上座率。连10月2日张立媛、李小培、宋昊宇等主演的日场《秦香莲》上座率也达到了90%。其中,《龙凤呈祥》、《姚期》的票在9月20日就已经全部售罄。
长安大戏院的负责人欣喜地告诉记者:“此次演出季的宣传攻势也不错,不少观众从9月初就开始询问票价,还有很多外地观众也提前订了票。很多没买上票的观众强烈要求再加演几场,这样的场面以前并不多见。”记者也在剧场中屡屡见到七八位、十几位带着山东、河南或西北口音的观众,买了较贵的茶桌票,看完戏还一个劲地说:“真棒,值!”
新戏演出新感觉
十一黄金周的演出中有不少是新创排的剧目。黄梅戏《长恨歌》的编剧罗怀臻,将这个各个剧种、各种艺术形式都已作滥了的题材,敷衍得既极为细腻,又极富新意。他的新本虽入戏快,节奏快,但又都是用细节组合、串联起来的。该剧从李隆基父纳了儿子寿王的妻子杨玉环演起,但杨玉环却是主动要离开丈夫、跟定唐明皇的。在马嵬坡前,李隆基佯醉逃避为保杨玉环逊位看似无情,但后来在梦中与杨玉环的相见,特别是“让我再看你一眼”表达出的强烈真情和复杂的内心,最终让人物立了起来,脉络也非常清晰。只是似特为吴亚玲安排的梅妃之死一段戏,有些偏离主线且稍嫌冗长。
四川省川剧院的《变脸》和《巴山秀才》都是由魏明伦编剧,演出后果然不同凡响,谢幕时许多观众都不肯离去。《巴山秀才》以巴山连年干旱为背景,描写了秀才孟登科从“两耳不闻窗外事”,到目睹巴山惨案后逐步觉醒,从明哲保身到仗义鸣冤的曲折过程,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让人笑中有悲。《变脸》描绘的是军阀统治时期艺人的生活,李艳冬的表演虽不似任庭芳那般老辣,却把水上漂演得更乐观也更善良,真切感人。中国京剧院的《乌纱记》中,吕昆山以丑角担纲主演边一笑,有不少大段唱腔,且唱得挺有味儿。只是与豫剧、莆仙戏、高甲戏,乃至湖北省京剧院朱世慧的丑角挑梁戏相比,导演在安排小花脸特有技巧的表演方面似乎还不够充分,让观众“笑”起来的因素还不足。(唐雪薇)
(摘自 《北京娱乐信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