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其实并不复杂,但圈内人弄得很复杂。
对黄梅戏,我本来是个门外汉。五年前,从教育部有关部门到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都重视它。我所在的高校不仅开办了两个本科专业,而且拥有省部基地等研究机构。当时学校缺少这方面的人才,居然让我滥竽充数,去搞黄梅戏。渐渐地,和电视上看到的一部分黄梅戏演员、文化机构、文联、电视台也就熟悉起来。尤其是学校和安庆市的有些单位,以为我是黄梅戏的专家,这就一点都不靠谱了。
一次,在安庆电视台座谈中央电视台的《黄梅戏》大型专题片,省市两级对梅开几度又产生争论,弄得面红耳赤,核心是韩再芬与马兰的地位问题。我不知道他们圈内究竟是什么个矛盾情况,据说圈内极有威望的学者和艺术家都不轻易发表意见,我只好就自己的观感和掌握的资料发了言。
我说,以黄梅戏出现的经典看,还没有“梅开三度”,第一度是严凤英、王少幡、潘璟俐为代表,出了经典,产生了大影响。黄梅戏“梅开二度”是80年代以后,马兰的《红楼梦》创作是梅开二度的标志,而推向高潮的是韩再芬的《徽州女人》和《公司》。大家给面子,没有和我争。
韩再芬的改革劲头是令人钦佩的。在黄梅戏发展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在争论不休的文化语境中,不仅把这个剧种发扬了,光大了,而且使黄梅戏的推广工作,高等教育工作越来越深入,她在黄梅戏高等教育方面,可以说是筚路蓝缕,真是不容易。其实,韩再芬这人很豁达,也不斤斤计较。艺术品味高,品德也好。平时和她相处,很平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