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外,《徽州往事》刚刚散场,一位50多岁的观众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当年要出个春节团拜的节目,或者工会组织个什么活动,我们一准儿都会来上一段《天仙配》”。这次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带着原创黄梅戏《徽州往事》来到国家大剧院连演6天,着实让戏迷过了把瘾。
还有没有戏能成《天仙配》
《徽州往事》讲述了一个悲情故事,以一个平凡女子的遭遇,折射出一个动乱年代的缩影。在此前30多场全国巡演中,《徽州往事》被称为“一部没有龙套的戏,人物个个出彩”。不仅如此,这部历经六年打磨的大戏一改中国传统戏剧节奏太慢、叙事单一的套路,引入蒙太奇、时空转换等电影手法,悬念迭生、丝丝入扣,既呈现出电影般的表现张力与细腻,又极具戏剧现场震撼感,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把这称为“体验戏剧”。
正是这样的变革和体验,让电影、电视、网络、流行音乐普及,在戏曲式微的当下,作为韩再芬创立的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再芬黄梅”芬芳依旧。
在业内,韩再芬素有“黄梅戏革新旗手”称号。“这部戏排出来,就有人说颠覆戏剧了,而在我看来,传统戏曲需要一次这样的革命。戏曲在观众心目中有一个刻板印象,节奏慢、时代远、故事情节单一。我们把《徽州往事》定位为原创黄梅戏舞台剧,就是想打破这种局限。在充分考虑现代观众欣赏需求的基础上,用现代元素加以包装,极快地把观众拉入剧情中,让观众跟着情节走,看着过瘾、听得舒心。”
“任何艺术只有活在当下才有生命力,我们不能老演《女驸马》、《天仙配》这样的经典,必须得有新剧目。”韩再芬说,要传承黄梅戏的传统,同时要再造黄梅戏,让黄梅戏与当代生活对话。这次韩再芬带来的《徽州往事》,虽是传统的悲情故事,却传递出封建时代传统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同时,剧中也传达出“官有所谦 民有所容”的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是韩再芬的“徽州”三部曲的第二部,在推出不到一年,就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商演近百场,在苏州连演8场,南京连演10场、场场爆满。
戏曲也要品牌战略
在《徽州往事》之前,《徽州女人》曾拿下了梅花奖,《徽州女人》在苏杭演出时,韩再芬让人在剧院门口放了一个牌子,说“如果不满意,中途可退票”。“我只希望用这种方式传递出作品的力量。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用的是我的名字,但这并不是私营剧团,‘再芬’两个字放进去,旨在做成品牌,演出不好,等于砸自己的牌子。”韩再芬表示。
韩再芬眼中的黄梅戏需要用现代艺术手段创作新剧,投射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理解的同时,传承黄梅戏的经典唱腔。“比如我现在的唱腔,吸收了现代流行的音乐元素,使之更切合当代人的欣赏要求。当然,这种吸收,并没有违反黄梅戏的音乐规律,听起来依然有着浓郁的黄梅戏的韵味。”在传播上,要进行市场化的经营运作,紧跟时代步伐。
让更多人知道黄梅戏
品牌的力量正在无限延展,“再芬黄梅”旗下有艺术股份有限公司、黄梅艺术基金会、黄梅戏艺术中心以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再芬黄梅艺术公馆。
韩再芬十分欣赏巴尔扎克的一句话:“不能把握当下生活的作家不是好作家。”2006年,韩再芬接手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看到演员们的工资单时,她落泪了,“每人每月才500多块”。
2012年,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再芬黄梅”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剧团有了硬性指标:每年至少得有1000万元的利润。黄梅戏艺术公馆便是股份公司的新项目,希望打造集艺术、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再芬黄梅艺术公馆”模式连锁经营,计划在合肥、黄山、芜湖、北京、上海等地复制经营,同时着手艺术、高科技、旅游相结合的戏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这其实对我而言又是个陌生领域,但黄梅戏的发展必然要和大环境、体制改革息息相关,谁都逃脱不了,黄梅戏这个剧种自身也有潜力继续开发。”韩再芬说。
韩再芬要让更多人知道黄梅戏,“改革并不能和商业画等号,任何事都不该一开始就扣上商业化的帽子,主要目的是艺术创造,先把黄梅戏的事业做起来,品牌建立起来,让社会认可这门艺术,我认为真正的好作品是能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黄梅戏《徽州往事》剧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