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与时代交织,传承文明,缔造着文明。国戏也好,地方戏也好,戏曲的发展轨迹并不仅只是形式的变化,透过历史的现象,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在社会进程中,戏曲艺术的生存方式,发展态势,与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类的生存方式息息相关,时代的精神理念,深刻的影响着戏曲的生存与发展。黄梅戏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电子信息、社会环境等条件下,其所承载的使命也较为严峻,找准时代定位,找出存在的问题,获得合理的发展策略,是黄梅戏在当代的挑战中赢得胜利的重要前提。

黄梅戏是来自民间,是从土台上走出来的优秀剧种,成为中国戏曲五大剧种之一。经过一代又一代黄梅戏人不懈努力,使这一来自乡野的民间小剧种登上了艺术的大雅之堂。国家二级演员、安徽黄梅戏学校老师张启生认为,黄梅戏是“平民”的,这根纽带不能断,“它的主要演出活动应该是‘下沉’,沉到知音处,沉到人民中去,而不是一味追求‘上浮’,争上领奖台,成为一奖到手、一戏丢手的做法。”

张启生表示,黄梅戏市场目前的情况是,超高制作与低迷的演出市场不协调;越来越高的票价与越来越少的观众不协调;偶尔演出也只是自产自销,自己演给自己看,都是专家、领导欣赏一把,ZF买单罢了。“老百姓想看可又望而却步。偶尔一看又看不懂,特别在舞台美术等方面更是极尽能事,机关重重,整台演出灯光变换绚烂多彩,演员造型鲜艳夺目,一出戏演下来整体效果归于表面五光十色,热闹非凡,观众却还是反应平淡。”

而与此同时,大家还在侃侃而谈地要“出人、出戏、出精品”,最后的结果是造成演出成本越来越高,票价越来越高,观众越来越少。“其根本原因是忽略了观众的审美取向,漠视观众的需求,最终不是观众离开黄梅戏,而是黄梅戏离开观众。”张启生老师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黄梅戏艺术更应该回归,应该还戏于民。“当年的严凤英、王少舫大师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创下了辉煌的业绩,一不靠拿奖,二不靠‘包装’,凭的是团结的创作集体和精湛的‘演员艺术’,就让广大戏曲观众拍手叫绝!”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