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的“黄梅戏”一栏中,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安庆市均榜上有名。一个剧种为什么会涉及到两个地方呢?这两个地方与黄梅戏的渊源是怎么回事呢?
一、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二、黄梅人说黄梅戏
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国家一级作家周濯街先生说: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第一次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据史书记载,黄梅歌风很盛,尤以采茶歌为最。清道光年间的学者别霁林在《问花水榭诗集》中描述了黄梅采茶歌的兴盛:“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别霁林自注:“邑喜采本县近事,附会其词,演唱采茶歌。”这说明当时黄梅人根据近事编剧并唱戏酬神已成习俗。
三、毛主席与黄梅戏
黄梅戏是起源于黄梅,但它又是怎样流传到安徽去的呢?
黄梅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
出。据史记载,明洪武十年(1377年)到1938年,黄梅县发生特大自然灾害103次,其中水灾65次,平均6年一次大灾害。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
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有疑问地说:“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毛主席风趣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毛主席还称赞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四、邢绣娘唱响黄梅戏
大型电视连续剧《邢绣娘传奇》2012年在央视连续播出,黄梅戏宗师邢绣娘的故事也逐渐在戏曲爱好者心中流传。电视剧中描写的邢绣娘是乾隆末年湖北黄梅县的一位平民女子,自幼酷爱唱黄梅调,深受百姓欢迎。她潜心钻研黄梅调的演唱技艺,组建了戏班。她利用乾隆下江南之机去扬州告御状,乾隆极为欣赏邢绣娘,亲笔写下“黄梅名伶”四个字赐与邢绣娘。后来邢绣娘转到安庆演出,使黄梅戏在安徽人民心中扎下了根。
真实的邢绣娘是黄梅县孔垅镇邢家大墩人,生于乾隆四十年,自幼跟随母亲哥嫂学会了采茶道情,还会打连厢、唱渔鼓筒。邢绣娘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表演唱做俱佳,十五岁就远近闻名。
嘉庆年间,黄梅水灾,邢绣娘同哥嫂、侄儿一道到江西都昌、鄱阳、浮梁、景德镇一带唱道情,敲渔鼓筒卖艺谋生,并传唱黄梅采茶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有的拜她为师,有的拜她为干娘。在景德镇瓷业工人中,呼她为“采茶娘娘”。
当地有个姓张窑主的一个花花公子,看见邢绣娘长得漂亮,要娶邢绣娘为妾,遭到邢绣娘的严词拒绝,于是对邢绣娘百般侮辱和刁难,邢绣娘被迫返回黄梅。
邢绣娘回到黄梅孔垅,苏百万花银子买通姓邢宾族长,要把邢绣娘卖给苏百万家少爷做妾,邢绣娘无奈之下,私奔到安徽九华山。
五、桂遇秋先生笔下的黄梅戏
可以说,如果没有桂遇秋先生一生的辛勤付出与努力,也就没有黄梅戏的累累硕果,没有黄梅戏的灿烂今天。
黄梅戏理论家桂遇秋先生出生于1934年,湖北省黄梅县杉木乡桂畈村人。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戏剧家协会、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安徽省黄梅戏研究会会员。
桂遇秋先生长期从事黄梅戏艺术的研究工作,上世纪60年代,他主持开展了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全面挖掘、整理工作,执笔记录了黄梅戏“36大本、72小出”全部传统剧目,约300余万字,组织出版了由王民基记谱整理、他主撰简介的《黄梅采茶戏唱腔集》,首次向世人介绍黄梅戏起源、传播、发展概况,将鄂赣皖民间口口相传的“36大本,72小出”的黄梅戏传统剧目名称、唱腔,以文字、曲谱形式定型,为确立黄梅戏发展发源地地位,提供了珍贵资料。
2006年,在黄梅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市档案局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多方努力,这些档案资料都已移交进黄梅县档案馆,经过全局工作人员的努力,共整理出黄梅戏档案36大本、72小曲、戏曲曲谱、重点剧目档案、资料汇编以及各类照片、实物等,共计2579卷(册、张、件)。所有目录进行录入,实现手工和电脑检索。
桂遇秋先生悉心收集整理的黄梅戏36大本72小曲已全部移交进黄梅县档案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