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5月25日电(记者陈先发 王菲)草长莺飞四月天,皖南泾县云岭红旅小镇,一堂以“红色黄梅颂军魂”为主题的黄梅戏公益课吸引了当地村民和来自外地的戏迷。唱腔、身段、韵白……一个上午下来,不少学员已经学得有板有眼。始终站着授课的龙宝玲已经衣裳汗透。
龙宝玲是民众黄梅戏剧社公益大学堂的创办人。在很多人心目中,她是当代黄梅戏演员中不可多得的“金嗓子”之一。
为传承黄梅戏,5年来,她奔波在全国各地的城市乡村,无偿开展黄梅戏教学,用行动诠释一名艺术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无悔追求。
对于龙宝玲来说,观众在哪,舞台就在哪;戏迷在哪,课堂就在哪。从2015年开始,几乎每个双休日和小长假,龙宝玲都坐着长途车赶往各地为老百姓传唱黄梅戏。
“小时候,我最大的乐趣就是站在田埂上为干活的乡邻学唱严凤英的戏。”龙宝玲从小痴迷黄梅戏艺术,1993年考入安庆市黄梅戏学校,擅演青衣和老旦。二十多年的专业浸润造就了龙宝玲深厚的艺术功底,对京剧、评剧、越剧等其他传统戏曲也是信手拈来而能得其神韵。
“我不会为了赚钱而花时间去‘走穴’,钱能维持家里的基本生活就可以。”为了缩减开支,每次外出授课,龙宝玲都会挑最经济的交通和最便宜的住处。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保护和抢救措施,但是今天很多列入非遗项目的传统戏曲依然濒临消亡。”谈起创办黄梅戏公益学堂的初衷,龙宝玲平静的语调难抑内心的澎湃,“对非遗文化最好的保护和传承,莫过于培养她的‘消费者’”。
2015年,龙宝玲开办了黄梅戏公益学堂,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传唱黄梅戏。慕名而来的学员越来越多,2016年,龙宝玲干脆辞去剧团和学校的一线工作,一门心思投入到黄梅戏公益学堂中。
“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戏曲进校园不仅要培养孩子的兴趣,还要帮助孩子们在领略传统戏曲文化魅力中树立文化自信。”龙宝玲将戏曲进校园作为培养年轻观众群的契机,尝试为青少年创作有温度、有筋骨、有品位的黄梅戏作品。
5年时间,龙宝玲黄梅戏公益学堂的学员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4000多人,学员来自安徽、江苏、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
“那些生活在社会基层的老百姓,恰恰正是我们需要服务的对象。”龙宝玲坚定地将艺术之根深植于基层群众,也获得了无数戏迷的信任与喜爱。
“虽然我们多是业余爱好者,但龙老师义务传唱,一丝不苟。让我理解了黄梅戏美在哪,更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她是个值得敬重的好演员。”学员张巧红说。
如今,龙宝玲黄梅戏公益学堂中的不少学员不仅成了各地黄梅戏的传唱者,也成了龙宝玲志同道合的好友。一位当年的戏校师兄陈佳被龙宝玲的精神感动,主动承担起她的课堂助讲。
“仅有兴趣是不够的,还要对黄梅戏承担一份责任。”这是龙宝玲反复对学员强调的话。
2018年,龙宝玲正式注册了民众黄梅戏剧社。
她有一个更长远的打算:以民众黄梅戏剧社为平台,请各地非遗传承人到黄梅戏公益大学堂来授课,让大家近距离地体验、感受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戏曲艺术只有走向民间,扎根群众,才能枝繁叶茂。我愿一辈子做传统戏曲的民间‘播火人’。”龙宝玲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