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不景气,是时代必然,还是创新乏力?看过著名导演王延松和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共同打造的黄梅戏《徽州往事》后,坚信原因在于后者。这两位艺术家给大家奉献了一部质朴的、灵动的,极具深度和贴近性的作品。让人感到黄梅戏在当前舞台戏剧中是有新张力的,是活灵活现的,是韵味十足的。
首先,《徽州往事》表达独特,让人深度思考。《徽州往事》讲述的是晚清发生在徽州的生与死、爱与恨的故事。正如韩再芬所说,“寻找什么样的故事与如何讲故事,并无定势,如果一部作品在观众喜爱的同时,又能对人生、对社会进行反思,那更是求之不得,甚至是难以企及的幸事。”
剧中人舒香(韩再芬饰)是中国传统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典型的悲剧女性角色代表。而导演王延松对《徽州往事》悲剧女性母题的表达却是独特的,并不像一些作品对女性角色直接去描写、表述,而是通过情节的铺陈,通过世事的扑朔变幻与男人命运的跌宕起伏来体现。如舒香误以为夫君结匪被官兵所杀,流离改嫁富商,数年后有身孕的她却发现前夫再现眼前,且与现夫是结拜兄弟。喜极一时的舒香却被两个男人推来推去,无人认领,乍看碍于兄弟情谊,实则是嫌弃。此时,观众才意识到,作品的表达主体已经从家仇国乱悄悄转到女性命运上。这个表达极其巧妙,令人赞叹。富商的一句话:“你生完孩子就回去吧”让舒香认识到,自己无非是生产工具,是家庭的“零余者”。于是道出了一句撼人心魄的话语:“女人一生为谁活?女人一生为何活?”剧中女性命运的表达很容易让人想到现时代一些女人的命运,以及“小三”等社会现象。
其次,器乐赋予了黄梅戏新的灵魂。黄梅戏是自由的,一戏一样式,一戏一品格。因此,观众才听到了“像流行音乐一样的《徽州往事》”。尤其是这部剧中优美又不失“黄梅味”的音乐让不少年轻观众颇感惊讶:“原来黄梅戏也可以这么好听!”
王延松在导演手记中说,“我不希望背离那些约定俗成的黄梅调,而要强调的是一种叫做‘音乐与戏剧的关系’,就是说,我们要追求这部黄梅戏独有的,尽可能为《徽州往事》设计出音乐与戏剧完美平衡的好方案。”
《徽州往事》使用了一些老黄梅戏的曲调,但在音乐的旋律、乐器的使用、音乐的制作方面都有不少大胆的创新。该剧的乐器使用非常丰富,除了葫芦丝没用,基本上戏曲里面能用到的中外乐器都用上了。且剧中的一些对白很有京剧的味道,有嚼头。
当然,韩再芬老师的扎实功底、甜美唱腔更赋予了该剧极大的艺术魅力。10岁进入黄梅戏剧团,12岁登台,到今年已经从艺35年,姿容俏丽、嗓音更是圆润、甜美。
第三,舞美设计有浓厚的徽派文化特点。“在那段往事如烟的徽州,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外在的古朴与内心的焦虑相交织。这是我们解读文本叙事样式的关键。徽州文化的庄重与隽永体现在天人合一的生命理想之中,这可以在古徽州宗族体系一次又一次地成功复制中得到印证。”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延松剧场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延松反复揣摩了徽派文化,在剧中着力进行了刻画。
启幕之时,“徽州往事”以电影片名的手法展现出来,伴以震撼的背景音乐,让观众进入到十九世纪的徽州乡村,这种舞美设计无疑是将电影、话剧的手法运用到了戏曲舞台上,改变了传统舞台剧的开场模式。
剧中厅堂的设计,也表现出典型的古徽州文化特点:主座后面桌子上,左边放瓶子,右边放镜子,中间放古朴的钟,寓意“钟声瓶镜(谐音终身平静)”。另外,族长在祠堂开会等场景,更体现出古徽州祠堂文化的特点,这些地道的徽派文化给整部戏增色不少。导演的匠心独运可见一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