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黄梅戏风格音乐舞台剧《徽州女人》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至此,该剧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已演出100场。令人惊叹的是,3年来,《徽州女人》的商演不但场场爆满,且观众以青年人居多。该剧第三次进京,盛况不减。50元一张的入场券颇为抢手。该剧也赢得了业内外人士的好评和专家、学者的兴趣。11月19日,由塞奇工作室主办的《徽州女人》座谈会在京举行。与会的10多位专家、学者、剧评家和安庆黄梅艺术剧院的演职员一起就《徽州女人》在演出市场掀起的热效应展开讨论。
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衡量一部视觉艺术作品的质量如何,主要看这部作品的“三性”水准,即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这“三性”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尤其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只有通过极强的观赏性——“好看又好听”才能得以传播。因为对观众来说,他们并不想过多地去探讨高深的艺术理论,而只有“好看又好听”的剧目才足以让观众心甘情愿地掏钱买票去欣赏它。《徽州女人》的成功正基于此。较高的观赏性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如韩再芬炉火纯青的表演、舞美灯光的视觉冲击、唱腔旋律的优雅与通俗等。另外,该剧不是一味地沿用传统的戏曲表现手法,而是在很多方面有所创新。作曲加入很多新内容,在唱腔里加入伴唱,承上启下突出主题;加入电子音乐,营造高潮氛围;加入管弦乐伴奏,增强乐曲的表现力,为观众走进剧院起到推进作用。虽然《徽州女人》受经济条件制约,贯穿全剧的音乐采用伴奏带的方式让观众略感遗憾,但演员现场真唱弥补了这些不足。韩再芬真情的表演、感人至深的唱腔和颇见功力的唱段,把徽州女人悲凉的一生演绎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沉醉剧中,随着这个旧中国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典型人物的悲而悲、喜而喜。让观众认识到徽州女人的悲在于她的不自觉,也使观众认识到腐朽的封建传统的“妇道”对女人的束缚和禁锢,领悟了男女平等的现实和时代意义。
与会专家、学者在对该剧表示充分肯定的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几位专家认为,该剧虽然保留了黄梅戏的曲调,但是少了一些,应在此方面再深入挖掘,因为黄梅戏的乐曲具南北乐曲的兼融性,江南乐曲的秀丽、委婉,北方乐曲的高亢等都会为该剧烘托出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专家指出,应为该剧设置主题音乐使之贯穿全剧,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观众的视听印象,建议词曲作者把具有黄梅戏风格的小唱段写得更为细腻、婉转、上口,以便成为戏迷休闲娱乐时的传唱佳作。还有专家提出,《徽州女人》在剧院上演时,打出中文字幕非常好,为不同地域观众都能完整欣赏黄梅戏风格提供了保证。但还应考虑加英文字幕,吸引更多外国人走入剧院,为该剧走进国际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王晓彤)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