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尺巷故事为题材的黄梅戏已经有多个版本,虽然这些版本各有千秋,但主要情节都是围绕张、吴两家纷争几尺宅基地展开。如何从经典故事中生发新意?黄梅戏《大清名相》的主创人员讲述了该戏的创作主旨。
经典“三让”的独特视角
“假如找不到一个独特的视角,赋予六尺巷故事更深的历史文化内涵,那么再创作一部戏的空间就不大。”国家一级编剧余青峰在创作《大清名相》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从六尺巷走出来的张廷玉的故事,“张廷玉一生历侍康雍乾三朝,不仅为官50年不犯错,还同朝廷的腐败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可以让出功名、让出官位,甚至让出一个家族的至高荣誉,但在腐败利益集团面前却是寸步不让。 ”
“相较于邻里之间的‘让出三尺’,这样的为官之德、政治智慧和家国情怀,更应该通过作品来展现。由于张廷玉是张英的儿子,在家风传承和文化继承上都有紧密关系,这是一个全新的六尺巷故事。 ”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说。
在《大清名相》中,张廷玉让出儿子功名是为“谦让”,过寿之日连夜退还礼单是为“廉让”,为稳定朝局让出太庙配享的荣誉是为“智让”。编剧屈曌洁说:“这部戏不再是世俗意义上的清官戏,而是求索为官之道,试图从哲学的高度探寻一个三朝元老的内心世界:何时该进,何时该退;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该让,什么不该让。 ”
为人为官的典型塑造
“这一仗,这一仗啊,但愿得,打出个,天朗朗,地朗朗,天地清朗,人心坦荡,社稷稳当,庶民安康,生平气象,日月争光,风调雨顺,鸟语花香,江山美景万年长! ”在舞台上,由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饰演的张廷玉,用一段既催人泪下又振奋人心的唱词,将人物的精神境界推向高潮。
“我们讲述的是为人之德、为官之德,《大清名相》就是要塑造张廷玉这样一个为官者的典型形象,这才是这部戏的现实意义。 ”卢昂说,张廷玉的退让是一种大智慧,并非个人品德有瑕疵,更不是害怕腐败利益集团围攻,而是以退为进、反守为攻,最终换来社稷安康、万民福祉。 “这个退让正是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精神延续,但比退让三尺宅基地意义重大,它是一种博大情怀,是一种无私忘我、鞠躬尽瘁的人生境界。 ”
在黄新德看来,张廷玉并非明哲保身的谦谦君子,而是心忧天下的伟岸丈夫。 “《大清名相》是用安徽本土的演员、本土的剧种来演绎安徽本土的故事,它结合当代现实,反映了人民对公正清廉的为官者的赞赏。作为党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应该用艺术的形式来反映人民的心声。 ”黄新德说。
文化地标的全新阐释
“《大清名相》伴着开场锣鼓,在六尺巷中拉开帷幕,六场重头戏之后又在六尺巷中以皆大欢喜的场面完满谢幕,‘六尺巷’贯穿始终,很好地体现了对六尺巷精神的传承。 ”安徽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调研员盛大文评论说。
“六尺巷故事告诉我们,道德的修行和约束力是文明之花的营养剂。 ”余青峰认为,让与不让,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尺。有了让,才有秩序,才有仁义礼智信,才有文明。不让,是对丑恶现象的主动抵制,是对无耻和不义行径的严正鞭笞,是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甚至付出生命代价与歪风邪气斗争到底的果敢和自觉。
“《大清名相》把一个简单的邻里纠纷升华到一个人性情怀的高度,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卢昂说,“六尺巷是一个文化象征,是中华民族胸怀宽广、克己奉公、严于律己、严于治家、敢于牺牲、乐于忍让的文化符号。希望每个人看完这部戏以后,都在心里留下一个人性美好的‘六尺巷’。 ”(记者 张理想)
(摘自 《安徽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