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块肥沃的土地,那是一片神奇的苑圃。站在望江黄梅戏剧团历史发展的分界点回眸与前瞻,不难看出是一段段不寻常的历程,六十余年的风雨,六十余载的征程,无论翻开任何一页都是灿烂的篇章,无不倾注着几代人的心血,包含着多少无私奉献的前辈艺人们含辛茹苦的默默耕耘,包含着多少立志成才的艺徒们刻苦顽强的奋力拼搏,他们坚守清贫,甘于淡泊,为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发展,立下了丰碑,将载入史册。
历史回眸
1952年,由前辈艺人龙甲丙、陈学良、陈飞庭、胡步桥、檀明瑞等20多名民间艺人在县文教科、文化馆领导组织下成立了县黄梅戏流动班社,班社无固定剧场,多借城内大姓祠堂演出,服装道具十分简陋。1954年,望江县遭受特大水灾,流动班社与东流县黄梅戏剧团一度合并,面对一片汪洋,借一叶小舟飘泊离乡,跋山涉水到岳西山里演出谋生。1955年,县政府在流动班社的基础上正式命名为望江县曙光黄梅戏剧团,是望江县唯一的一个事业编制的县级专业表演艺术团体,剧团设县城小北门火神庙旧址新建的小剧场为团址和演出场所。1957年“曙光”黄梅戏剧团更名为望江县黄梅戏剧团,龙甲丙、肖玉珍、史碧霞当时是本县城乡较有影响的演员。1958年迁到县城望华路新扩建的县人民剧场,实行场团一家建制。1973年,场、团分别设置,剧团在县城回龙路新建办公、宿舍平房2幢,楼房2幢,排练场一座,形成办公、宿舍、排练综合大院,总建筑面积为1936平方米。为剧团规范化管理营造了好的环境。尔后,剧团大院几经周折于1995年为服从市政规划建设全部拆迁,由开发商改建成居民商品楼,返还剧团职工2幢宿舍楼,并配有小剧场。
数十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剧团的组织建设和业务提升,先后抽调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加强党的领导,担任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根据业务生产需要,剧团内部又先后提拔了一批艺术骨干担任业务领导,其中姚国林同志担任团长长达25年,在其任职期间,力尽所能,呕心沥血,为剧团的早期建设做出了贡献。几年间,队伍逐年扩大,机构设置,艺术力量不断扩充。六十年代初,在全县城乡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筛选性招生,又首次接受了一批艺术学校的专科毕业生,使之阵容整齐,实力雄厚,排演了《霓虹灯下的哨兵》《八一风暴》《江姐》《白云之乡》《赤道战鼓》等较有影响的现代戏。其中《白云之乡》参加地区调演并被大会提名列为出席省调演剧目之一。这期间涌现出龙忠应、方正球、宣秀玲、陈彩仙等优秀中青年演员。在该团艺术建设上出现了一次飞跃,而且在以后的20余年中这批人员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中坚骨干作用,有的也相继走上领导岗位。
“文革”期间,剧团受所谓“文艺黑线专政”的冲击,大批人员被调离。因受剧本限制,传统剧目禁演长达十余年,只能学演“样板戏”,剧团为应付形势需要,在一批下放知青中招收了20名学员,移植上演了《平原作战》《杜鹃山》。由本县李井泉创作的现代小戏《客满之后》和廖善友创作的《渔村凯歌》由市里抽调出席省调演,省电视台并录像播放。
传统剧解禁,剧团又处于青黄不接阶段,于是在1975年又招收25名学员,选择本县香茗山麓的朝阳庵作为基地,在团内抽调专业基础扎实的老师进行了八个月的基本功培训,然后又送到安庆黄梅戏校专科培训,几年后这批学员以崭新的阵容出现在舞台上。1979年一举夺取了安庆地区青年演员基本功比赛集体一等奖,胡秀娟、何咏霞、帅来姣等分别获个人表演一、二等奖。顿时名噪“黄梅之乡”,《人民日报通讯》发表文章表彰这批黄梅新秀。八十年代初,由这批青年演员为主体赴江西、江苏、湖北、华北、东北三省等地演出,均受称赞。他们先后多次参加省、地(市)调、会演,比赛和戏剧节、艺术节都分别获创作奖、综合演出奖,表、导演奖,演员新秀奖,舞美、作曲奖等。由谢樵森(执笔)廖善友创作首演的《儿女恩仇》,由田耕勤、龙仲文创作的《御斗冤》并被省电视台录相向全国播放。《儿女恩仇》参加安徽省首届艺术节获剧本二等奖,韦敬东、姚虹、檀秋萍分别获表演二、三等奖。由该团老艺人龙甲丙口授胡秀娟演唱的望路唱腔(龙腔)《描药方》和由帅来姣、何咏霞演唱的《黛玉焚稿》均被上海唱片社灌制唱片。在此期间,剧团再度出现兴旺趋势,也是剧团鼎盛时期,一度被誉称为“黄梅之乡”富有朝气的一个表演艺术团体。
勇立潮头
进入21世纪,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大众娱乐文化席卷文化市场,民族戏剧整体滑坡,戏剧观众锐减,城市演出一片萧条,农村演出市场尚未成熟,在这种大背景下,剧团昔日的辉煌已随风而去,时下,门庭冷落,困难重重,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徘徊在崩溃的边缘,几年间领导班子几易其人,也难见转机。2006年受命于危难中的陈立担任团长,他不甘于自生自灭,勇立潮头,向市场要效益,向改革要动力,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学会了在市场的风浪中搏击,开始新的征程,不遗余力地“找米下锅”,开掘生存的土壤。经过搜集捕捉信息,了解到浙江是中国越剧之乡,那里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经济发达地区,那里民间文化底蕴厚重,戏剧演出市场有广泛的发展空间,于是把辐射力定位在浙江温州、台州瓯江一带,通过几年摸索、闯荡,定位得当,找到支点,效益颇丰,连续几年创下了全省各级专业剧团演出场次,经济收入排名第八,县级剧团排名第一的佳绩。《安庆日报》头版头条曾以大篇幅文章报道该团《突出重围》走出了一条戏剧发展新路,生存发展新路。《安庆新闻网》报道过“市辖七县一市黄梅戏剧团,只有望江剧团一枝独秀”。《安徽日报》《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分别报道了该团在市场开拓,人才培养方面的专题文章。
随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潮的到来,这个历经了60余年沧桑的望江县黄梅戏剧团于2010年顺应潮流进行了全面改制,成立了“望江县黄梅戏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注册为企业单位。人、财、物完全实行企业管理模式。为了稳定队伍,保留骨干,将原属事业编的在编人员成立为“望江县黄梅戏研究中心”隶属县级事业单位。,原剧团团长陈立身兼两职,出任“公司”总经理和“中心”主任。他锐意改革,回应职工们的期待,将“公司”和“中心”所属人员捆绑一块,本着面向市场求生存,唱响黄梅谋发展的宗旨,在改革的道路上又迈出新的一步。为适应市场竞争力,公司在演出装备上不断得到更新,添置了现代精良的灯光、音箱,还花大力气,不惜数十万元的投入购置了舞台天幕电子显示屏。在艺术质量上力求精品化,演员队伍保持了年轻化,近年来,造就出一批“黄梅新秀”、 “黄梅新星”、“全省十佳新人”、“全国十佳新人”、“市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县十大女杰”等优秀人才,在中国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上,由该团方云从新编的传奇剧,聘请国家一级导演孙怀仁执导的《阿珍》获得“金黄梅奖”,央视戏曲频道多次播放在全国影响大、赞誉多。2011年又承担排练了安徽省文化厅、省黄梅戏基金会出品的黄梅戏遗产抢救工程剧目《相知吟》,达到较好的效果,省、市、县领导和一批专家亲临观看,受到好评,以资祝贺。2012年公司又推出改编剧目《鸳鸯壶》参加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获剧目奖,演员表演奖,2013年又再度打造《相知吟》在安庆黄梅戏展演周上展演获综合演出二等奖,主演童玲红、龙妮获优秀表演奖。《安庆日报》发表了剧评并对表演、音乐二度创作出的亮点给予高度赞赏。
公司成立四年来,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增强了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0年演出360场;2011年演出418场;2012年演出378场,2013年演出457场,仍然名列全省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经济收入前茅。
为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公司始终坚持把文化惠民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取得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的成效。公司连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单位。
“任重道远,众人划浆开大船”。是剧团?是公司?一脉相承,继往开来。他们能在绝处逢生并渐现生机,能让黄梅戏这个中华民族艺术空库中的一颗绚丽多彩的明珠越来越受人喜爱就尽到了传承者的责任,达到了民众的期待。坚信这个团体,无论再苦再累,再有磨难,也会协力同心顺应大潮创大业,勇立潮头划大船。同时企盼他们永远践行黄梅戏艺术的传承,一路高歌,再造群星,继续谱写历史新篇章。
2014年3月8日
作者—虞哲华:系原望江县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