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1日讯,北京,许多黄梅戏迷还记得2002年《徽州女人》进京演出的盛况,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带着她的《徽州女人》在长安大戏院连演十六场。黄梅戏、韩再芬、徽州、女人这几个词汇在观众们的心中从此串联起来。12年后,韩再芬带着她“徽州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再次来到京城,于8月26日至31日连演六场。这部《徽州往事》被韩再芬视为一次大的突破,无论从剧情的节奏还是传达的主题都与前作有很大不同。

“如果说《徽州女人》表达的是女人的传统闭塞,那么《徽州往事》则要唤起女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有人看了以后曾说,这部剧有点中国的‘娜拉出走’的味道。”韩再芬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道。她坦言,北京观众对她的熟知,起源于2002年的《徽州女人》,就在《徽州女人》好评如潮之际,韩再芬心里就打下了算盘,一部剧不足以让她表达对这个题材的热爱和诠释,她希望能够做成“三部曲”。

2012年,相隔十年后,《徽州往事》在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上亮相,紧接着在第二年启动全国巡演,演出近百场,收效很好,这让韩再芬拿定了再度进京的主意。

“《徽州往事》与《徽州女人》有相同之处,两者都是悲剧,没有苦尽甘来的大团圆结局。但不同的是,《徽州往事》所表达的是传统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相比《徽州女人》中无法走出来的女人,《徽州往事》中的女人已经有了一种自觉的意识,甚至有一定的前卫性,现代色彩更浓。”韩再芬这样阐述她对两部戏的理解。

在《徽州往事》中,编剧将情节放在了动荡的清朝晚期,韩再芬饰演一个名叫舒香的聪明、勤劳、知书达理的女子,由于官匪之患,社会动荡,舒香遭遇了被爱情、亲情和生活抛弃的一连串事件。善良绝望的舒香最终发出 “都说好人有好报,要看遇上何世道”的感叹。

虽然每部戏都讲述的是不同的女性人物,但韩再芬希望她的“徽州三部曲”体现的是女人一个完整觉醒的过程,每部戏则代表着不同阶段。因此舒香这个角色比起“徽州女人”而言,多了知书达理、书香门第的背景,而且在家中操持家业,是家里的主事人。“放今天来讲,就是非常知性、非常会经营的女性。”但是在动荡的时代中,舒香的命运突变,她除了要面对生活的艰辛,还要遭遇男人的负心绝情,人物与时代的碰撞激起了激烈的戏剧效果。

“《徽州女人》故事情节是非常淡化的,情绪化的。但到了第二部《徽州往事》,故事就变得跌宕起伏,节奏非常快,这是因为我们考虑到现在的观众的审美需求,就放弃了之前缓慢叙事的策略,现在就是想把故事推进更快。”韩再芬说。

从如今的角度回望那个时代的女性,韩再芬多少掺杂一些同情,觉得像那样活着太不幸了,要多多少少去改变一些。而对于那个时代女性所遭遇的困境乃至悲剧,韩再芬则从更深层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糕的东西”。在《徽州往事》中,纯真善良的主人公舒香因为命运的多舛,最终尴尬地处于两个男人之间。而在这种纠结的情感中,本该担负起责任的男人却暴露了脆弱的一面。“男人那种爱面子表现了出来,他们只讲自己的兄弟情,却忽略了活生生的女人的存在。”韩再芬说,“实际上到了今天,中国大男子主义还没有根除,我们虽然写的是徽州的故事,但我所表达的文化,其实在全国很有代表性。”

如今,韩再芬建立的“再芬黄梅”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她为自己的定位是“一戏一品格,一剧一样式”。正因为在创作上不拘泥于一种模式,才有了从《徽州女人》到《徽州往事》如此大跨度的转变。此外,韩再芬还介绍,“再芬黄梅”多年来的演出经验让他们越来越考虑观众的喜爱度,尤其是年轻的观众。“再芬黄梅”每到一地演出,都要进校园,组织学生看戏,接着就与学生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戏剧的传承光自己努力不够,还需要观众的传承。黄梅戏是非常需要融入现代观众中,要摸准观众心理对戏剧的认知。以前戏曲中所谓的程式化,都是在某个时代慢慢积累的,面对今天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就要建立新的程式。新的程式就要边走边总结,边走边发展。”韩再芬说。她的计划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叫做《走出徽州》,女人最终的解放与觉醒将在那部剧中表现出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