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戏迷这样对我说:《徽州往事》如果简简单单的看一遍是不够的,只有多看才会对这部戏理解更透。此刻回头想想,加上昨晚的一遍,这部戏我已经看三遍了,不知道是否可以不可以写下这篇观后感。可是媒体和一些戏迷对它都不吝惜用最华丽,最美好的词语来赞美它,我也曾经怀疑自己的审美观是不是太逆天了?为什么我觉得没有他们说的那么的好?在看第一遍的时候我也按照他们的思路写过观后感,可是心底深处却还是有着几分灵魂缺失的痛苦,无法挣扎。
昨晚(2014年8月19日),在偶遇了身旁的戏迷,听到了他对这部戏的评价之后,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同时结合自己一些粗浅的感受写下这篇观后感。同时也希望这篇观后感能够成为北京曾经一起看戏的朋友们的某种意义上的观剧参考吧。
有人告诉我,韩院长是一个对戏要求很高的人,所以每一次的演出她都会对其中一些不足的之处进行修改,直到最好为止。这种高度负责和对艺术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是当今很多艺术家所缺少了,她的这种态度让我想起了她曾经饰演过的潘张玉良。而今晚我所看到的这场演出也不知他们第几稿了。
很多戏迷对这部戏的最大的认同,就是舞美,也的确在舞美的设计上,展现出了舞台的空间感和剧情之间的联系,虽没有3D投影,却起到了同样的效果,同时也使得舞台既新潮但是又不失去戏曲传统特色舞台的特色。
整场戏分为上下半场两个部分,上部分显得过于冗长,删减的力度不够,下半场感情抒发很多不在点上,让人觉得心中有万般情却说不出来,闷的慌。三个人的人物之间的冲突铺垫也不够,主要在台词上略显单薄,有些唱词文不达意,若不是最后的《六问》点明主题,你会不明白这部戏究竟要说什么?主题又是什么?同样,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情爱纠结,却并没有达到他们所想达到的社会的意义。有人说,这部戏是黄梅戏版的《玩偶世家》,而舒香就是中国的娜拉。易卜生生活在19世纪的挪威,这是一个关注女性自由解放的重要作品。而在当代中国,从《徽州往事》中,我们又如何解读出当代中国女性的思想意识呢?我想这个应该才是主创人员所应该思考的问题。好的作品不应该是一地一隅的作品,应该是一个时代的甚至是全人类的反思。
如果从传统的角度去思考这部戏,那么这部戏的故事性和通俗易懂的道理在哪?它又是如何将人物刻画的呢?它脍炙人口的唱段又有多少体现?看完之后,我有些茫然了。或许是我学识不够,无法如常人一般看得深远,也难体会其中的深意吧?
整部戏开场时让人看得很奇怪,更夫在叫门的声居然可以传到深宅大院的女主人耳中,女主人还能搭话,正常情况下不是由丫鬟搭话然后转交信件的吗?或许是我孤陋寡闻,对于传统的徽州建筑不甚了解吧?而且我个人认为,更夫报信、舒香读信和年关盼归可以有侧重的删减,做到以喜衬悲的情感铺垫,而汪言骅出殡和过七剧情时间连接不够紧密,时间上可以略作压缩,渲染悲伤的氛围(可以参考《罗密欧与朱丽叶》,感受莎士比亚对于剧情紧凑感的把握)。在舒香与官兵的斗智斗勇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聪明、机智、勇敢阿庆嫂般。紧接着是押解途中,两个押解官员的唱段,虽然舒香是被押解的,可是对于舒香即将开始的命运的悲凉味道在这里并没有出来,仿佛被这两个人的戏剧性冲淡了,这一段对于整个剧情并没有实质性的推动,至少在情感铺垫上也略感不足。
三年之后的罗府,时间跨度上有些大,但是并非不可,在这里可以成为舒香自我抒情和三年时间跨度的一个交待。一方面展现通过照顾孩子对舒香自己对家中的孩子、汪言骅和亲人的牵挂,另一方面隐隐勾出对罗有光的一丝好感。而罗有光对舒香的感情除了日久生情之外,并没有太多的情感可以使得剧情满足为了保护舒香甘冒杀头的风险的有力证据。特别是门外官府抓逃犯,这时其实只需要,在问完长子第一个问题之后,加上一句(秋月)为什么好哇?剧中添加一个长子年幼不懂事险些丧命,秋月冒生命风险相救之类的事情就好,也可以提现罗有光对于秋月的爱有时候也是在报恩的基础上,增加说服力。进而为舒香愿嫁做一个伏笔。
随后在舒香抱着罗盘抒怀这一部分,舒香对于汪言骅的爱是不够的,缺少了一种爱情甜美回忆之后的痛苦,也就无法为舒香的命运的痛苦达到进一步渲染的目的。
下半场分为三部分,开头很好,剧情的衔接和主线达到了很好的推动,人物之间的感情和节奏感每一步都是那么的美妙,可惜的是中间的一部分太差,特别是唱词半文半白,又缺少了相应的隐喻而文不达意,有些词字甚至不押韵。也难怪身边的戏迷说,编剧连《十三韵》都没读过吧?太糟蹋这部戏了。最后一部分,在我看来除了《六问》具有点题和总结的作用,演员的情感被剧本割裂了,所以有些部分让人看得有些莫名其妙、不知所以。
所以,本应是重中之重的下半场,却有些虎头蛇尾,令人不喜。它没有做到情节环环相扣的故事推动性的发展,也没有很好的展现出三个人物之间十分痛苦和纠结的心理,只是简单的通过音乐的快速节奏性和演员在舞台上的换位来推动,紧紧是这些,而唱词的不足,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情感需求,虽好,但是有缺憾,这点可以参考(夏衍《上海屋檐下》)的人物情感处理方式。而两个男人对手戏的冲突不够,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到底有多爱舒香?他们又有多深的手足情?他们又是如何为兄弟情或者道德放弃舒香的呢?可以通过几首直抒胸臆的唱段,在两个男人对手戏的空档和以一种画外音的方式插入,同时在表演上深入刻画由激动、无奈、逐渐转入极度的悲伤中,然后到安静的过程。而舒香出走的无可奈何,和女人传统观念对于家的有家不能回的纠葛的内心,全剧中并不明显,而且也没有过多的为出走是唯一的选择的感情铺垫,展现一个女人抗争一个时代的悲剧命运。还有她的柔弱在哪?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又在哪?如果仅仅是两个男人之间的选择,这种力量是不足的。再纵观全剧似乎无法找出她的悲剧命运在剧情上的表现,哪怕是机智的逃过两个押解官那部分,也没有展现辛酸,对于她最后的出走,其实理由是不充足的。
整场戏韩再芬老师演的很好,每一次她唱完都有如雷鸣般的掌声响起和欢呼声,可是我们也深深的感受到她演的很累、很累,毕竟剧情上瑕疵太多,她所付出多大的精力和汗水也越多。
以上仅属个人感受,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