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安徽籍著名演员赵薇的一曲《六尺巷》一经亮相,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六尺巷》取材于流传在安徽民间的大清宰相张廷玉与邻里和睦相处的故事,以此彰显人与人之间互敬礼让、和谐共融的传统美德。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伴随着充满童趣的清新民谣,拉开了新创黄梅戏舞台剧《大清名相》近日在京演出的序幕。此次做客我们《戏迷天地》名家专访的主人公,正是该剧男一号张廷玉的扮演者——黄新德。
采访当天的一个细节一直让记者记忆犹新,快到了约定的采访时间,记者匆匆赶往黄新德住的宾馆,远远就看到年近七旬的黄老站在自己房间的门口等着我们,而当时宾馆的楼道是逆光的,就是这样一个在房间门口守望的老者的剪影让记者感动至今。
年近七旬携新戏向首都观众做汇报演出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主要戏曲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京剧在声腔上分为西皮和二簧,黄梅戏声腔上分平词和花腔。
《大清名相》是安庆黄梅戏艺术剧院筹备了半年之久,力求打造黄梅戏精品的一部新编舞台剧。此剧虽仍然刻画的是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却在这个人物身上重新构建新的故事。黄新德不仅是该剧的艺术总监,还担纲了主演的重任。他说这次带着新作品是来向首都广大的黄梅戏戏迷观众做汇报演出的。
年近七旬的黄新德向我们介绍:“《大清名相》不同于传统的黄梅戏,这次剧本选材是以清代三朝元老宰相张廷玉为故事原型而创作的。在唱腔方面借鉴京剧的起承转合,一改黄梅戏唱腔平直的特点,形成曲径通幽的曲折旋律线;音乐上大量借用了京剧的锣鼓点,改变了传统黄梅戏柔情蜜意的抒情风格,为宫廷戏的气势营造氛围;在念白方面借鉴京剧的韵白,形成带有安徽口音的韵白;表演上融入话剧的舞台调度手段,重新构建了戏曲舞台的空间,然而所有的演出手段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该剧的导演卢昂在创作感悟中也写道:《大清名相》一剧并非是一出世俗意义上的清关戏,而是求索为官之道,试图从哲学的高度探寻一个三朝元老的内心情志。
年龄上的保守派,行为上的创新派
黄新德虽已近古稀之年,但丝毫没有退休的意向,近几年他一直活跃于戏曲舞台。2012年黄新德与著名黄梅戏演员吴琼联袂主演了黄梅戏音乐剧《贵妇还乡》;2013年参演黄梅戏电影《雷雨》;2015年携老中青三代演员排演了新编黄梅戏舞台剧《大清名相》。创新和改革一直都是当代戏曲发展的关键词,作为地方戏剧种在坚守传统的当下也在寻找新的出路。
身为黄梅戏第二代戏曲演员的领军人物,黄新德针对新编戏也有自己独到见解。他说:“创新不是说一定就成功,它可能会失败,这很正常。如果没有改革就没有四大名旦,他们就是改革的结果。我从来不反对改革,但是这个度要掌握好,我赞成渐变,不要突变。让人们有一个逐渐的适应过程,而且我允许失败,但不能总是失败。鼓励创新,但不要搞噱头。传统不是猎奇,真正的大家是有坚实的基础,再去创新。在老百姓中存活下来就是好的,而不是只要创新就是好。改革要注意好分寸。黄梅戏还是要姓黄,京剧还是要姓京。戏曲很大的危机问题来自于内部,有没有意识到危机,有没有在寻找生机,有没有改变自我。”
“流水的旦角,铁打的黄新德”
在行内,黄新德有很多“封号”:有人说,他是黄梅戏界的常青树;有人说,他是一片著名绿叶;还有人形象地戏称他是“老梅树桩”,因为黄新德不止自己得了梅花奖,还“陪”着马兰、韩再芬、吴亚玲、李文、蒋建国、王琴六位演员得了梅花奖,这种情况,在全国戏剧界也极为罕见。还有人说,“流水的旦角,铁打的黄新德。”但黄新德却觉得这话有点夸张,“我不是铁打的,旦角也不是流水的。有实力的旦角,也会有长久的艺术生命。”
提到黄梅戏的旦角,马兰、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黄梅戏“五朵金花”常为人津津乐道,但是提起黄梅戏的生角却似乎没有那样地繁荣,黄新德说:“传统的黄梅戏都以女性题材为主,唱腔婉转抒情,而生角演员主要起到了烘托陪衬的作用。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女演员发育成熟较早,开窍快,领悟能力强,而男演员就落伍一些;其次黄梅戏剧种本身具有局限性。过去禁女戏,男演员要扮演女性的角色,所以在强调上和男性基本保持一致,男唱女腔。女演员加入之后,男演员的声腔就受到制约,很多唱腔在音域方面无法完成。在女性登台之前,男演员是非常吃香的,但女演员加入之后,她们反而更受欢迎,无形之中就对男演员的要求就更高了。黄梅戏的行当不像京剧那么健全,在选择剧目上更多是以女性为主,男性相对处于从属地位。在分量、力度和宣传上都要吃点亏。对男演员的心态上产生了影响,阴盛阳衰。再次就是男演员努力不够,相当程度是因为被忽视、被淡忘,使他们的才华得不到施展。这种现象短期内还是不能解决问题,还是要通过作品的磨练。《大清名相》是以男性为题材,是以老生为主的戏,这个在黄梅戏中比较少。算是我们做出的一些努力和尝试。”
经典就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黄新德在演戏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莫过于是他的出演的黄梅戏舞台剧《风尘女画家》。他向我们介绍了这个戏当年排练时间很短,排出来之后非常受到戏迷观众的喜爱,在坊间有着极高的流行度。虽然唱腔非常受欢迎,可是这个戏并没有大规模演出。直到近些年,黄梅戏剧团用了年轻的演员来复排这出戏。而当时他希望把这个戏推出去,想要把此剧拍成电视剧,但是资金匮乏,一直没有如愿,让黄新德心头一直留有遗憾。
为弥补缺憾,黄新德将自己多年以来出演的舞台剧、电视剧以及电影原声音乐整理录音,出版了他个人演唱专辑《梅之韵》。在这张CD封面的第一首作品就是出自于《风尘女画家》的唱段,可见黄新德对此剧的偏爱。所幸的是,该剧虽然不怎么公演,但是唱腔却一直流行于坊间。这给黄老留下及其深刻的印象。一部好作品、一出经典的戏,首先是好词和好曲子的搭配,给人以美的享受。加上演员用心的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黄新德说:“最打动人未必是高亢的声腔,还有可能是娓娓道来的细腻情怀。绝大多数能独立成流派的,都是靠声腔来区别剧种和影响观众的。声腔艺术是戏曲艺术的第一位。我不反对创新,但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因为经典就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以戏出人,以人出戏
年近七旬,黄新德依然活跃于戏曲舞台。虽然声音和身段不如从前,但他依然有追求和梦想,他说:“如果年轻十岁,很想演李鸿章、陈独秀、胡适这类知识分子的角色,或许是因为崇拜,或许是因为喜欢挑战,可能因为年龄各方面不能实现。”说到这里,黄新德的眉宇之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伤感。
采访接近尾声之时,黄老师也有着家乡地方戏的一些憧憬和期待。他说:“黄梅戏要出真正的好作品来发扬光大,而不是包装炒作,用作品说话。在不久的将来能创作出像《天仙配》、《女驸马》这种优秀的作品,因为不想做啃老族,不想辜负老一辈艺术家前辈的心血。要有好的作品,好的演员,才能出戏出人。”黄新德也在实践中培养代表新时期的黄梅戏生角接班人。在《大清名相》中B角男演员,就是由黄新德的的徒弟来扮演的。此外经常他还经常在国内外做讲座去宣传戏曲,让更多人知道戏曲。闲暇之余还给一些专业团体做艺术指导,让他们也得到进步。黄新德并没有因为年纪大而逐渐淡出黄梅戏的圈子,他努力地发挥自己的余热去奉献给自己所钟爱的戏曲事业。
或许是黄新德本人也姓黄的缘故,让他从一开始就与黄梅戏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始终坚守在孕育着黄梅戏的一方沃土之上,不忘初衷、辛勤耕耘……同时也为自己一生所热爱的事业继续着追梦的脚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戏迷天地》
播出时间:每天14:00-14:30
播出频率:FM106.6
黄新德饰演的张廷玉
《大清名相》剧照
黄新德演唱专辑《梅之韵》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