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主创与演职人员的辛勤劳动,使我观赏了黄梅戏舞台剧《活字毕昇》首演,让我分享了一场豪华感人的视听大餐!走出剧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有如下感悟:
编著构思精妙
关于毕昇的史料奇缺,只在沈括的《梦溪笔谈》等书籍里有寥寥记载。在看《活字毕昇》前,很期待熊文祥先生该怎样去讲述毕昇与活字的故事呢?但在高手那里,摘叶当镝,御敌无形,资料匮乏反使得创作者有更自由的想象空间与更广阔的创作天地。看完《活字毕昇》,我感佩不已:八幕剧的构架庞大复杂而又气息贯通,戏剧冲突令人信服而又跌宕起伏,情感激荡动人心魄而又萦损柔肠……特别是,还得要有何等的文采,用押韵合拍的诗文去讲述、去歌吟、去抒发这感人至深的“黄冈故事”!
在熊文祥、涂耀坤、肖崇东先生的编著中,最使我拍案叫绝的,是对毕昇发明木活字和泥活字的两个情景再现。其一,毕昇与知县下象棋,李妙音不经意的一句“字是活的”,他灵光一现,忽而想到了字模可以像象棋棋子那样,可以做出活动的,而不用做成死的雕版;其二,毕昇在杭州承印《太祖实录》,因江南梅雨使得木活字字模受潮变形,被知府赶出,在沉沦悲苦中,李妙音送绍兴黄酒与毕昇,他脸上的血痕不小心印在了陶罐上,于是受到启发,将木活字改制为胶泥活字。这两个关键性的结点,合理自然,构思奇妙,真可谓是巧夺天工的神来之笔!
演员的演绎精彩
张辉、谢思琴二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以及剧中其他几位艺术家的精彩演出,是《活字毕昇》呈现为生动鲜活舞台艺术形象的关键。尤其是张辉先生的表演,无论是唱念做打,还是情感的投入、人物的塑造,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嗓音浑厚中透出温和,有儒雅之气;他的肢体语言,不愠不火,恰到好处;他的表演既内敛又有激情,感人至深。在观演的时候,我常常忘了这个人叫张辉,我只知道这个人,这个须发皆白、步履蹒跚、形只影单、苦苦求索的人,就是毕昇!
还有谢思琴女士饰演的李妙音让人过目不忘。青年李妙音,娴淑聪慧,扮相俊美,令人一见倾心;暮年李妙音,有情有义,令人怜惜惋叹!在“送别”那一幕,李妙音身患不治之症,仍为毕昇缝补行衣,她怕耽误丈夫的平生志业,不忍将病情相告,越是隐忍,越是动人,一个具有传统美德的女子的高大形象,打动了台下观众,在现场,看到很多人都默默擦泪。观众感动的泪水,就是对表演者最大的肯定与褒奖!
当然还有好大喜功而又怜才爱才的鲁仕高、唯利是图而又善于钻营的张宜,张敏和王刚这两位演员的表演也同样出彩。这两个人物的配置非常重要,不仅制造了矛盾、推进了剧情发展,也在二元对比之中,更加凸显毕昇与李妙音的光彩形象……如果没有这两个人物,整台戏就空洞单薄了,《活字毕昇》的成功,与这些貌似是配角,其实堪为主角的加入是密不可分的!
舞台的设计精美
舞台,是人物活动的场地,是戏剧存在的区间,是艺术呈现的时空。一个好的舞台设计,能极大增强表演的效果与感染力。《活字毕昇》的舞台美术设计,让人赞叹,无论是布景、道具、灯光,还是色彩、水雾、氛围,都掌控运用得非常好。在送别一幕,一棵红叶树,一座破茅亭,较好地衬托出人物内心的悲凄。最后谢幕时主角张辉的出场,也颇具匠心,在两排美女的环护下,毕昇踩踏着他发明的千古活字,一步一顿,艰难而自信地走向观众,走向今天,也走向未来……
艺术创新精进
与中国传统戏曲一样,黄梅戏在当代也面临着观众年龄层次偏大、社会影响力弱化等问题,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如果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进行有机的结合,我觉得主创人员在这方面是有所思考有所实验的。《活字毕昇》也不同于保守的传统剧目,而是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创新。我注意到张辉的道白,黄梅腔减少了,普通话更为显著,只是在某些尾音上保留方言的音调。其次,我还注意到演员之间肢体动作,如毕昇与李妙音的深情相拥,在剧中有多次“亲密接触”,这在传统戏曲里是不可想象的。另外,剧中加入了现代流行话语元素,具有新明的时代感。在毕昇与李妙音情定终身那场戏中,二人执手相看,两情怡怡,张辉情不自禁地说:“这种感觉真是好……”引起台下观众会心一笑。“这种感觉真是好……”这绝不是古人的原话,也不是韵文唱词,在经典戏文中肯定是没有,但在现代化声光电的剧场里,在现代观众的倾耳注目下,来这么一句再合适不过。这一句既调节了演出气氛,具有意外的幽默效果,又表达了人物的情感世界,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加强了台上台下的情感的沟通与互动。类似的现实化、生活化的语言,还有很多,如:“活字梦”、“做事的天才,做人的蠢才”……尤其是借用“活字梦”,对于毕昇来说,他的梦想与追求就是活字梦,这属于他个人的“中国梦”,为古人代言,又契合了时代的精神价值,这是“古为今用”的正能量体现。
作为一场现代黄梅戏舞台剧,还在演出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诸多创新。其他艺术表演元素的植入,极大地充实了演出内容,极大增强了演出效果。在成婚那一幕,一群舞女手执象棋子(一面是象棋子,一面是活字“情海痴人、白头偕老”)……舞姿妙曼,美轮美奂,使观众在欣赏黄梅戏的传统表演之外,还欣赏了舞蹈表演。还如,民歌与童谣的植入,较好地推进了情节,调节了戏剧的单一演出结构,渲染了艺术气氛。在最后一幕,打出的字幕说明毕昇的历史贡献,类似电影的文字旁白,观众在经历情感激荡之后,默默诵读,入眼入心,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活字毕昇》最动人之处,除了人间真爱,再是毕昇对“活字梦”不懈求索精神。“未作良相匡时敝,可作良匠济世人”,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精神,所谓默默坚守最动人,这是一种寂寞的境界,也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毕昇是寂寞的,然而他又是永恒的。在这个喧闹的时代,黄梅戏艺术家们在默默坚守,千百个观众,是否也应该从该剧中得到一些感动与做人做事的启示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