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了课堂——
让“有戏安庆”更有戏
安庆是座有“戏”的城市。“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黄梅戏在这里不仅有根植的土壤、创作的源泉,更有着最原始的观众和支持者。
近日,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中,对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鼓励中小学以传统戏曲普及为办学特色开展活动做出了明确要求,这对于戏曲底蕴深厚、有着“黄梅戏之乡”美誉的安庆来说尤为重要。把戏曲通识知识送进课堂,让黄梅戏“走下去”,成为振兴地方戏曲的一个途径。
“随着各级政府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政策的出台,在戏曲教育被纳入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把戏曲教育提升到与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同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市文广新局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汪志耿说,近年来,安庆市戏曲进校园工作蓬勃开展,在黄梅戏专业戏曲院团进入大中小学校开展常态化演出的同时,一批批戏曲院团的专业演员和文化部门的文艺工作者也走进学校执起了教鞭。
作为安庆市“黄梅戏艺术进校园”活动首批试点学校,宜秀区罗岭镇的黄梅小学每周都会邀请区文化馆的方毅老师,给“黄梅戏艺术辅导站”学生上一堂黄梅戏课。“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紧张,学校不可能拿出编制招收黄梅戏任课老师,只能聘请专业老师来上课。”谈到黄梅戏进校园活动给村小带来的改变的,黄梅小学校长谈国付说,“黄梅村是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的故乡,黄梅戏对于我们,不仅是喜爱的戏曲,更是无比的骄傲。现在黄梅戏走进校园,有专业老师、专门教材、固定时间来进行黄梅戏教育,满足了学生们的学习欲望,推进了黄敏戏的传承发展。”
“戏曲进课堂,必须平衡好一般性教学与戏曲教学的时间安排。”谈国付说,由于课时安排合理,黄梅戏课堂的开设不仅没有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反而增添了校园的文化氛围,更为学生提高文艺素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教师与教材——
两点结合共促发展
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剧种”的黄梅戏,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群众性、创新性,让黄梅戏始终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并成为安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最具标志性的城市名片。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要说到黄梅戏,人们立刻会想到安庆。
“黄梅戏是安庆的文化名片,外地人一听到安庆口音就会联想到黄梅戏,作为安庆人不能不知道黄梅戏。”在汪志耿看来,戏曲在其起源地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进入课堂的戏曲也应该是植根于地方文化土壤的特色剧种。
早在2005年,市教育局就启动了 “黄梅戏艺术进校园”的特色教育工程,从此黄梅戏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开始走进安庆市中小学课堂。
戏曲进入校园,曾面临着缺少统一的教材和规范的教学大纲的难题。2013年11月,安庆市组织文艺、戏曲界,教育界诸多专家学者,历时两年共同努力编写的黄梅戏小学版和中学版的教材正式出版发行,并在城区18所中小学统一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里,同时要求每学期安排不少于10课时,主要通过音乐(艺术)课程予以落实,统筹好音乐与黄梅戏艺术的教学任务。安庆也成为全省率先编写戏曲教材的城市。
2015年11月28日,市教体局、市文广新局组织首批教师接受为期两天的理论、唱腔、身段及综合表演的专业培训,专门邀请安徽黄梅戏艺术剧院的专家前来讲课。原本只对城区18所试点学校教师开展的培训,却出现了有32所中小学校的59名音乐老师踊跃参加的火爆场景。为期两这为更加有效地开展黄梅戏艺术进校园工作,培养了一批能够胜任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
“学校聘请的专业老师流动性大,希望教育部门能够经常对学校任课老师进行短期培训,让对戏曲感兴趣的老师能够接过教鞭。”黄梅小学校长谈国付说,安庆人的骨子里就流淌着黄梅戏的血液,人人会唱黄梅戏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学校的老师通过培训完全可以胜任戏曲课教学。
资金从何来——
呼吁社会广泛参与
“聘请的专业老师按照课时收费,上黄梅戏课的多媒体教室调音台、话筒、服装以及学生对外交流演出时的交通、食宿费用,这些都是不小的开支,学校唯一的一套音响设备用了八九年,如今也已经老化。”作为一所乡村小学,宜秀区罗岭镇的黄梅小学在坚持传承黄梅戏的同时,面临着来自资金短缺的压力。
黄梅小学校长谈国付坦言,学校开展的黄梅戏课程和表演,同时还要向家长乃至整个家庭传播戏曲审美的重任,这一切努力的背后尚需强大的经费支撑。有业内人士建议,如果戏曲在学校的常态化教学能像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那样,采取政府购买文艺院团服务的形式,则能纾解学校和院团两方面的资金压力。
传统戏曲走进课堂亟待财政保驾护航,更需要社会上的有识之士献智献力。
2009年底,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正式成立。除了出资编纂、出版黄梅戏音乐教材,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于2011年资助潜山县天柱山中心小学成立了“再芬黄梅娃娃班”,聘请黄梅戏专业演员现场教学,教孩子们《天女散花》、《对花》等唱段及《闹花灯》、《打豆腐》等折子小戏,并穿插讲授一些理论知识。如今,经过两次续约资助,“娃娃班”已招收培养了40多名学生。
“‘再芬黄梅娃娃班’已经成为基金会长期资助的项目,未来‘娃娃班’的模式将复制到安庆其他地区,以便培养更多的黄梅幼苗。”市文广新局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汪志耿表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除了依靠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黄梅戏发展。近五年,全市对黄梅戏事业共投入近2亿元资金,用于剧目生产、人才培养、阵地建设、平台搭建和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与此同时,为满足剧团演出要求和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我市建成11个大剧场、2个小剧场,总座位数达到1.5万余个。市区已建成4个广场文化舞台、23个社区文化舞台,全部免费开放。真金白银的投入,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推出,使黄梅戏真正“唱起来、走下去、走出去”……(安庆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