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县文化局局长,我在岗位上工作了12年,也就亲眼见过一次黄梅戏名角现场表演,更不要说普通老百姓了。”说起文化下乡,阜阳市临泉县文化局局长刘英不无感慨地说。

临泉县人口超过200万,辖31个乡镇和1个工业园区,但全县唯一的一个国有剧团——临泉县梆剧团,每年的公益演出只有50场左右,除了县城社区之外,只能在各乡镇“点到为止”,真正进村入户的公演少之又少。省市级以上的送戏下乡就更少了。

“我当文化局长12年,省级院团到临泉演出就2次,一次是发洪水时省杂技团来慰问演出,一次是省文化厅带着省歌舞剧团在县里和乡镇各演了一场。安徽黄梅戏这么有名,我盼星星盼月亮就看过一次,著名的黄梅戏演员韩再芬在市里登台演出,就给一张票,我去看了,那才真叫漂亮!可是,不说全县300多个行政村的村民,就是乡镇、县城的普通百姓,盼一辈子也不一定能盼得来一个名角。”临泉县文化局局长刘英对记者说。

事实上,除文艺演出之外,其他形式的送文化下乡也很难满足最基层农民群众的需要。安徽开展的“百团千场万人”文化下乡活动,原计划在元旦到春节期间,组织全省百余个文艺表演团体、近万名演职人员为县乡基层送去千场文艺演出。但记者发现,在省市直文化单位的活动安排上,无论是书画展、图书借阅还是艺术演出,都以城市社区、市县乡镇为主,覆盖面有限,偏远乡村基本“榜上无名”。

临泉县后郭寨村党支部书记张士坤表示:“文化下乡活动力度看来还不够,尤其是戏曲演出送得少,农村实用文化知识送得少。农村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精品文化演出难入偏远农村,难惠及基层群众,是当前文化下乡活动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另一方面,老百姓对精品文化演出的需求却是不断增长。

前不久,在安徽省舒城县舒茶镇文化广场,安徽省歌舞剧院的精彩演出让舒茶敬老院50多名五保老人情愿冒着寒风在露天站了2个小时观看。敬老院院长胡孔映说:“老人们平时的文化生活比较少,只能在敬老院看电视,或看看庐剧、黄梅戏的影碟。政府组织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一年就这么一次,老人们都盼着,也很爱看。”

文化“村村通”遇瓶颈

“这些年来,从国家到省市厅局再到县委县政府,各部门对社会文化事业都很重视,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对大多数欠发达地区来说,要真正把送文化下乡这件事情做好,只靠文化系统的政策支持还不够,最需要的还是各级财政足够的经费支持。”刘英认为。

刘英介绍说,在临泉,虽然戏曲下乡难以开展,但是电影下乡却异常红火,不仅建立了县直电影公司和7个乡镇电影管理站,还有150多个放映队常年活跃在村镇,保证每个行政村每月能有一两场免费电影。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电影下乡有国家“2131”工程的支持。

“县里每年都能拿到电影放映补贴,而且电影放映成本低、专业要求不高,2个人1台机器就可以。但除电影外,2008年我们县整个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只有38万元,其中剧团演出补贴只有3万元,还有建设乡镇文化站、图书馆等各项开支。专业剧团本身就负担沉重,下乡一次动用的人员、设备、道具、车辆比电影放映的成本高太多,临泉财政很难负担得起。”刘英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