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郎送到枕头边,拍拍枕头叫郎睡会添,今夜枕头两边暖,明夜枕头暖半边来冷半边……”这首天然质朴却又韵味悠长的《十送郎》是黟县的原生态民谣,三年前的春天,青年编剧余青峰在碧山脚下的“猪栏酒吧”偶然听到了这首歌,从而创作了黄梅戏新作《半个月亮》。本月17日、18日,这部由安徽商会特邀安庆黄梅戏艺术剧院倾情演绎的黄梅戏精品将在艺海剧院上演。和如今享有政府拨款动辄斥资百千万的大制作不同,《半个月亮》是部由私企出资打造的现代戏,本非奔着奖项去却意外收获佳绩,一年中已在安徽、南京等地巡演40余场,获得广大观众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最初受邀为安庆黄梅戏艺术剧院写作剧本,编剧余青峰并没特别的构思,《半个月亮》的诞生于他而言是“春天里一次奇妙的邂逅”:“就是在碧山脚下有名的‘猪栏酒吧’,在黑瓦白墙的古房中、遍地金黄的油菜花旁,听到了这首别有风味的黟县原生态民谣《十送郎》,当时就把我震撼了。‘送郎送到枕头边,拍拍枕头叫郎睡会添,今夜枕头两边暖,明夜枕头暖半边来冷半边……’歌词写得质朴却又生动,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女子盼郎、思郎的心情。”

正是这首民谣勾起了余青峰写作的灵感。在他后来创作出的《半个月亮》里,住在古镇的莲花也唱着这样的送郎歌,看着自己的情哥哥去战场打鬼子。而在逼近古镇的日本军队中,大佐渡边想念在战争中死去的妻子,曾对自己唱起的离别歌谣,便抓来莲花要听一听《送郎歌》,不惜使尽各种手段。

抗日题材的作品容易过分拔高主人公的形象,从而削弱了人物情感的合理性。在余青峰看来,《半个月亮》是在抗日大背景下发生的故事,但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是合理的:“大佐渡边相继以莲花小姑的贞节、村里老小的性命来威胁她唱出这首意义非比寻常的《十送郎》,这便有了剧中的‘三不唱’与‘三唱’。当听到情郎的死讯,莲花向天发出了悲悯的歌声,才让大佐渡边明白即便是这样一首缠绵悱恻、含情脉脉的《十送郎》也能随着唱者心境的变化‘走味’。而这种流传千年的文化认知、无法被磨灭的坚韧人性,也最终使得渡边精神崩溃。”

导演王晓鹰介绍说:“为创排《半个月亮》,我们去了皖南采风。从宏村祠堂墙壁上的一块木雕中,我们发现了这里曾经有过的‘凤舞’——这让我们为之一振!我们将它发掘出来,成为《半个月亮》的文化背景。它被我们复原成了一种古老而又鲜活、含蕴而又拙朴的具有‘文化生命力’的意象,最后汇聚为一个连绵的、汹涌的、势不可挡的、给侵略者以灭顶之灾的‘文化传统’。”在王晓鹰看来,一首甜美的皖南民间情歌《送郎歌》并不能真正杀死一个日本侵略者,一段拙朴的皖南民俗舞蹈《凤舞》同样不能;真正杀死侵略者的,是这歌声和这舞动背后的古老、坚韧、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

《半个月亮》出自安庆黄梅戏艺术剧院,不仅有“新五朵金花”之一王琴饰演女主角莲花,还邀请了年近七旬的黄梅戏名家黄新德饰演渡边。该剧院院长熊辰龙介绍,《半个月亮》一改黄梅戏囿于才子佳人、儿女情长的传统戏路,在黄梅戏舞台上首次表现战争题材,特别是展现战争中人性的较量与复杂,扩展了黄梅戏的承载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