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省级剧团都建在省城,然而在湖北,有5个省级戏曲剧团却不在武汉。尽管挂的是“省牌”,但其管理体制、财务关系和市级剧团并无二致。这5个剧团分别是: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湖北省实验花鼓戏剧院、湖北省豫剧团、湖北省京剧二团、湖北省实验楚剧团。

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位于黄冈,成立于1989年,在原黄冈地区文工团基础上组建,1997年定为现名。在省委、省政府及黄冈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剧院致力于剧目生产和人才培养,曾恢复、移植、整理《天仙配》、《女驸马》等多个黄梅戏传统剧目,并创作演出多个新编舞台剧、现代戏,其中新编舞台剧《双下山》在1992年全省戏曲剧种汇演中获最佳演出、导演、表演等多个奖项;现代戏《未了情》1995年参加全国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获演出一等奖、表演金奖。1996年,《未了情》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音乐创作奖、表演奖。2000年,现代戏《冬去春又回》参加湖北省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获优秀演出奖、优秀创作奖、优秀音乐奖等多个奖项。2003年,剧院创作演出的黄梅戏《和氏璧》入选湖北省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备选剧目。此外,剧院拍摄的六集黄梅戏电视连续剧《貂婵》曾获全国电视"飞天奖",拍摄的戏曲艺术片《血泪恩仇录》在全国放映。为加强艺术队伍建设,剧院从安徽省引进中国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优秀青年演员杨俊及优秀青年演员张辉。1995年,杨俊、张辉获全国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表演金奖。1997年,杨俊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在杨俊、张辉、王祖泉等带动下,石蔚华、董小满、方天宇、李华、梅春景等青年演员已经成为剧院业务骨干。因创作、演出成绩突出,剧院曾多次受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1994年,剧院曾应邀赴乌克兰参加第三届国际短剧节演出。1995年,剧院应邀赴台湾交流演出。

湖北省实验荆州花鼓戏剧院,位于潜江。前身为民间艺人杨笃清等组合的沔阳县毛嘴镇戏班。1957年建团。定名为潜江县天沔花鼓戏剧团,1982年改名为潜江县荆州花鼓戏剧团,1993年经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以现名挂牌。建团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及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剧院致力于剧目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了突出成绩。1958年创作演出的现代戏《胡佑松》参加全省第三届戏剧(现代戏)会演获奖。1963年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拦花轿》参加全省第五届戏剧(现代戏)会演获奖,并被省内京、汉、楚、豫等剧团移植演出。1982年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家庭公案》,获全省专业剧团创作剧目评奖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并于1983年赴北京演出。1996年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原野情仇》,获文化部"文华奖新剧目奖"。剧院还先后挖掘整理《招郎》、《王瞎子闹店》、《庵堂认母》、《站花墙》等优秀传统戏、传统小戏,其中《站花墙》被拍摄成为戏曲艺术片在全国上映。剧院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凝聚和培养了编剧陈鹤柏、杨永开,导演倪汉清,音乐作曲杨礼福,演员胡新中、孙世安、李春华、何干清等一大批优秀艺术家,其中胡新中曾荣获中国剧协"梅花奖",孙世安、李春华获文化部"文华表演奖"。1979年、1980年,剧院被省文化局评为全省先进剧团;1981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农村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2年以来,连续十二次被省文化厅授予全省专业剧团送戏上山下乡先进集体称号。

湖北省豫剧团,位于襄阳。前身为襄阳县石桥公社业余豫剧团。1959年正式成为专业豫剧团。1960年与襄阳县花鼓剧团、越调剧团、县文工团合并为襄阳县文工团,1978年再次恢复豫剧团。1993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以现名挂牌。剧团成立以来,曾上演改编、移植、创作剧目80余出,其中《秦雪梅》、《蝴蝶杯》、《大祭桩》、《穆桂英》、《逼上梁山》、《花打朝》等豫剧传统戏及《朝阳沟》、《李双双》等现代戏均是剧团保留剧目。剧团创作的现代戏《喜事新办》、《好后勤》曾在全省专业剧团创作剧目调演中获奖。剧团重视艺术队伍建设,涌现出张瑞华、张文博、王玲、杨玉华、路水福、李喜华、苏鹏程、范光珠、王恒香等一批艺术家,其中李喜华曾拜河南豫剧团名旦阎立品为师,1981年以《秦雪梅》中《观画》、《吊孝》两折参加全省青年演员比赛获表演一等奖,1994年参加在郑州举办的全国豫剧"金三角"汇演获今日中国豫剧十大名旦称号。剧团在服务人民群众、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剧团曾制作竹竿舞台,自制110W轻便灯光器材送戏到偏远山乡演出。1998年,豫剧名旦李喜华在送戏下乡路途中以身殉职。该剧团曾荣获全省农村文化艺术先进单位、全省专业剧团送戏上山下乡先进集体称号。

湖北省京剧二团,位于鄂州。前身为"鑫亚"京剧团,由陈鑫芳、魏亚英两人创办,1950年正式转为国营剧团,后改为鄂城县京剧团、鄂州市京剧团。1997年,经省政府批准,以现名挂牌。2001年,省编委下文将剧团确定为副县级文化事业单位。剧团成立以来,注重剧目建设和人才培养,使剧团保持了旺盛生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剧团创作演出了《董家山》、《喜荣归》、《龙舟会》、《红山花》、《鱼花曲》等优秀剧目,其中《董家山》及其主演刘兰秋曾获湖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优秀剧目奖、表演奖。70代中后期,剧团移植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盘石湾》等现代戏,为丰富和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80年代以来,剧团改编、移植《四下河南》、《天宝图》、《假婿乘龙》、《狸猫换太子》等剧目,演出均在百场以上。1998年,剧团创作的童话京剧《小凤》赴北京演出,2000年荣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由于剧团自成立以来靠角儿维持演出,50年代,剧团曾两次开办京剧训练班,魏亚英、刘兰秋、王丽华等著名演员无偿捐献服装、道具,培养了黎正清、胡志强、张昌顺、潘菊菊、余玉梅、邵国勤等艺术骨干。90年代,剧团再次举办京剧培养班,培养了朱荣丽等优秀青年演员。建团以来,剧团坚持多演戏、演好戏,足迹遍及鄂、豫、皖、湘、苏、浙、京等10个省市,还多次为日本、美国等国家外宾及港、澳、台同胞演出,受到好评。剧团曾被省文化厅授予"十佳剧团"称号,并连续多次被省文化厅评为送戏上山下乡先进集体。

湖北省实验楚剧团,位于孝感。前者为孝感楚剧团,2012,经省政府同意,以现名挂牌。该团于1950年成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拥有国家二级演员4人,三级、四级演员17人,剧团曾演出过《拦马》、《赶会》等精品剧目。改制后剧团焕发容光,创作了《孝子情》、《槐荫谣》等艺术精品,先后获得省、市大奖。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