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契约——观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有感
朋友对我说,现在年轻的黄梅戏演员中,他最喜欢郑玉兰和陈晓玲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他们表演里有着自己真挚的情感,很容易让他联想起严凤英和马兰她们。
第一次见到郑玉兰的时候应该是在前年,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观看由她们团的《半个月亮》,她饰演的岚儿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散场后我跟着朋友溜到了后台见到了她,她当时刚卸妆,眼睛里还略有些疲惫,但是整个人还有着几分孩子的稚气,观看的时候,朋友就对郑玉兰赞不绝口,说好。后来她参加了《2014寻找七仙女》大赛,比赛中她大放光彩,熠熠夺目,贴吧、QQ群只要一说起这次比赛没有一个戏迷不会提起她,对她的表演、唱功赞赏不已。
8月28日-29日,我在石化俱乐部观看了由她主演的《为奴隶的母亲》,这也是我第一次观看她作为第一女主角饰演的剧目,她的表演可以用情真意切、如泣如诉来形容这两天晚上她的表演。
《为奴隶的母亲》是根据柔石同名小说进行改编的,是一部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批判意义的作品,当然了这个社会是指民国初年到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的社会,对于当代社会的不良风气也有着一定的惊醒意义。整个剧情因为一纸契约而开始也因为一纸契约而结束,始终断不了的是一个女人卑贱而无可奈何的命运。因为一纸契约的囚禁,使得春宝娘一家最终不得终骨肉分离,孤苦度日。悲惨的命运,悲沉的故事,也让我不得不想起了鲁迅的《祥林嫂》。同样是女人,同样是悲剧,为了一个家付出的心的全部,却最终泡在了苦水里,为了那渺茫的相见的希望。
这部戏应该也是一场二代同堂的戏,夏丽娟、郑玉兰和马丁。两天的演出里夏丽娟老师表演的最为精彩和从容,不管是作为一个封建女人的狠劲还是在演出的每一个进度里对自我表演的细微把控,还有对舞台节奏,及对全剧的节奏的调控。她还有意无意的运用自己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引领着马丁和郑玉兰向前走,为他们打开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而这种老中青三代同堂表演,对于青年演员也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成长的机会;马丁的表演也大放光彩,完全脱出了一个小演员的稚嫩,在台上与老师辈的演员演对手戏时的从容、淡定,并对自身所饰演的老秀才对其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表演的极为精彩,还有着几分老不正经的诙谐在其中。若不是他偶尔显露出点点的紧张,和脸上所缺少的皱纹妆,很难让人相信,他居然才有20多岁。舞台上的老练,眼神的收放,每个动作里都在展现着这个小演员的不凡之处。同时让我联想起了黄新德老师在《戏牡丹》中所饰演的吕洞宾这个角色。好演员应当如此,一切应以所饰演的角色为中心,忘却自己本来身份,让自己与所饰演的角色契合度更高些,这点上马丁在这次演出中表演的很好;郑玉兰在两天的表演中,始终欠了几分感觉,从全剧中分析,她应该演出三种感觉:妻子、母亲、女人。妻子时,对丈夫的关怀和爱意,对自己荒唐命运时所作出的抗拒和无奈;母亲时,对两个孩子未知命运的担忧和一个母亲撕心裂肺的疼痛,作为女人时对“老天爷”深深的憎恨。可惜,她在饰演妻子和母亲的感觉的时候差了一点点,她始终给我带来的是喜儿的感觉,像一个少女。我的脑海里只有百媚千娇这个词来形容我28日晚上对郑玉兰表演的感受。不是说她演的不好,而是觉得她其实可以更好的,也正如一个朋友所说,她还没有成家,这种体验少了一些,角色塑造时会有了些欠缺。可是由于她真情的流露和投入,两个晚上的演出掌声如雷,每个观众都被她所深深的打动了。
全剧沈家婆劝春宝娘的唱段中曲调与剧情契合度不高,感觉有点儿喜气,令人不喜,也无形之中冲淡了全剧的悲剧意境。散场后,有朋友针对部分情节问我,这部戏是不是有些太露骨了些啊?我反而觉得刚刚好,因为它不是给小孩子看的,它是要给社会看的,让人们通过这个故事对于自身命运和社会命运的思考,如果纠结在那点儿上,岂不是本末颠倒?
朋友说,这部戏剧情很好,演员很好,但是这个角色不太适合郑玉兰,没有把她的实力完全发挥出来。我在想,如果她20多岁时能有现今这个表演水平,就好了。那么她岂不是就可以和20岁左右的马兰和韩再芬相媲美了?
以上仅属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小生不甚感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