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黄梅戏讲好桐城故事
桐城黄梅戏,有幸遇到爱戏、懂戏的人!
人与戏的和合,注定桐城有戏,注定桐城有戏曲精品!
2014年7月2日,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却将载入桐城文化发展史!
这一天,桐城市黄梅剧团携新编黄梅戏《惊天一兰》,在国家大剧院2014夏季演出季·戏曲精品展演上一展风采!
这一天,是桐城市黄梅剧团创造奇迹的时刻,是桐城黄梅戏艺术创造历史奇迹的时刻,也是桐城文化建设收获一枚硕果的时刻,它创造了一个记录——国家大剧院建成以来首次接纳安徽省一个县级剧团来此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
桐城是黄梅戏的家乡
说到黄梅戏,必称严凤英;说到严凤英,必言桐城。
桐城历史悠久。桐城先民“穷不丢书”的执着,衍生出世代相袭的崇文重教之风,使明清时期的桐城以“文化名邦”著称于世。勤劳智慧的桐城人钟情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使方圆百里之邑享有“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之誉。
桐城是桐城派的故乡,史有定论,世人皆知。桐城是黄梅戏的家乡,也实至名归。戏曲艺术研究早有结论:桐城民歌是黄梅戏的重要基因,自清乾隆以后,顺江而下的黄梅调(亦称采茶调)与桐城歌融合,提升了黄梅戏的唱词韵味,丰富了黄梅戏的唱腔;桐城民间艺人为生计组班结社,四处演出,加速了角色行当的分工、身段技法的定型。几代黄梅戏艺人借戏喻理言志,黄梅戏因此成为民众最喜爱的剧种,喜庆寿诞请戏班、逢年过节演大戏渐成桐城习俗。特别是严凤英博采京剧、越剧、评剧等戏曲艺术之长而自成一家,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黄梅戏因此成为当今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桐城不仅为黄梅戏艺术的生发提供了“母乳”,为黄梅戏艺术孕育了一代宗师,而且为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方厚土。1952年10月成立了桐城县黄梅戏剧团,1954年建成桐城剧院(时称人民剧场),组建专业剧团、辟建专用演出场所均在安徽领先。改革开放以后,黄梅戏艺术再度逢春,黄梅戏演出、黄梅戏电影风行城乡,月末看电影、年头看大戏,成为桐城人的一大乐事。于是,桐城黄梅戏在民间有了广阔的演出空间,建起了黄梅戏艺术人才的储备库,找到了剧目创作的不竭源泉。
有观众、有演员、有剧目,黄梅戏自然成为桐城这座城市的文化标识。
黄梅戏是桐城故事的讲解员
在桐城文庙大成殿的东南侧,严凤英艺术生涯陈列展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观看。这个永久性展陈,既寄托着桐城人对先贤的缅怀和景仰,也在启迪后来人继承大师的创新精神,用黄梅戏讲好桐城故事。
一个地域的灿烂文化,必然要有一批泰斗巨匠来代表;一种文化的繁荣兴盛,必然要有一批领军人物来领衔。桐城黄梅戏照样遵循这一文化发展规律。践履这一规律的主体,自然是桐城市黄梅戏剧团。
桐城自古人才辈出,贤相廉吏、学界泰斗和艺坛巨匠,在历史的天空中灿若繁星,无人不可“入戏”,说不尽的桐城人物和桐城故事,为桐城黄梅戏的剧目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在文化创新的大潮中,桐城市黄梅戏剧团一班人在省、市及有关部门和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在“讲好桐城故事”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自2006年以来,该剧团先后自主创作、排演了三台大戏《胭脂湖》、《桐城六尺巷》、《惊天一兰》,相继参加了第四、五、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展演,均获“金黄梅奖”。其中,《胭脂湖》、《桐城六尺巷》先后在央视戏曲频道全剧播放。2010年,《桐城六尺巷》在第九届安徽省艺术节汇演上,摘得“优秀剧目奖”、“作曲一等奖”等8个奖项,2012年再获第十二届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2012年,该团以民国奇案——施剑翘刺杀孙传芳为素材,创作排演了黄梅戏《惊天一兰》。这一创作题材、表演风格上的重大突破,迅速引起各方关注。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多次邀请专家学者参加剧本座谈会,指点迷津。在两易导演、三次排演、剧本14次易稿的基础上,该剧在2013年安徽省新剧目汇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主演汪林林夺得表演一等奖,主演许桂枝、赵长玖夺得表演二等奖,青年演员姚杜获表演三等奖,这一骄人的成绩,终结了该团建团62年来“剧目、演员获大奖”的“零”记录。更重要的是,《惊天一兰》经省文化厅推荐,获得了进入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入场券”。
回首近几年桐城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之路,桐城市黄梅戏剧团团长龙章才说:“我们排演新剧目,并非为了获奖。但获奖给了我们一个启迪、一个方向:坚持创新,讲好桐城故事,才能奉献戏剧精品。”
没有心灵的宁静,何来圣洁的音乐?桐城黄梅戏,有幸遇到爱戏、懂戏的人!人与戏的和合,注定桐城有戏,注定桐城有戏曲精品!
黄梅戏是桐城的城市名片
桐城山清水秀,宜居宜游,若论风景何处最美?答曰:家家重视子女教育,人人可唱黄梅戏。
今日桐城,无论白发老人,还是黄口小儿,几乎人人会唱一两段黄梅戏;无论城市的街头巷尾、社区广场,还是农村集镇、农民晒场,总能听到锣鼓丝竹托起黄梅清韵;无论是文化部门送戏下乡,还是黄梅戏戏迷们自发雅集,都是观众的别样节日。一年365日,天天有人唱戏、有人看戏,黄梅戏俨然成了桐城人生活的一部分。
有人说,黄梅戏唱腔优美抒情、自然流畅,散发着乡土的气息;表演载歌载舞、活泼灵动,洋溢着村姑的朴拙;语言明白晓畅,幽默风趣,彰显着草根的智慧,它唱才子佳人,也唱百姓生活,也唱神话传说,但对真善美的讴歌和追求是其永恒的主题。在天愿作比翼鸟的爱情表白,青山绿水开笑颜的生态憧憬,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礼让雅量,国泰方可民安宁的家国情怀,由戏抒发,随戏入心,黄梅戏正是以这样的婉约,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桐城人的“精气神”!
桐城人爱黄梅戏,桐城市委、市政府也看重黄梅戏,致力做精“寓教于戏,以戏育人”的文化课题,进而走活“以戏创富,以戏传名”的发展大棋。
2004年10月,桐城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启动国有文化院团改革,在桐城市黄梅戏剧团的基础上,组建了桐城市黄梅戏艺术传播公司,“精减冗员,放手管理,打造精品,向演出市场要效益”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从根本上增强了该剧团的发展活力;在新剧目创作上,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赋予该剧团自主权和决策权;在演出市场开拓上,奉行“只支持、不干预、不提成”。改制后的桐城市黄梅艺术传播公司,拥有了安徽省黄梅戏界最年轻的演职团队,如今已被观众熟知的青年演员赵长玖、汪林林就是改制后进入剧团的。2006年以来,该剧团相继推出了《胭脂湖》、《桐城六尺巷》、《惊天一兰》等一批精品剧目,共获财政扶持资金300余万元。
尤为可贵的是,该剧团不仅走遍大江南北,收获声誉,而且成为吴琼、黄新德等黄梅戏艺术名家的合作班底。2013年,在桐城市委、市政府的倾力支持下,该剧团的艺术创作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质的跨越”,“主演靠请,演出设备靠租”的被动局面得以彻底扭转,“桐城人演桐城戏”成为现实。
在抓实剧团改革的同时,桐城市还大力扶持民间艺术团体的发展,通过人员培训、业务指导、资金支持,为桐城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育种壮苗。目前,该市民间黄梅戏艺术社团有50余个,业余骨干演员人数达3000人,每年送戏下乡进村(社区)200余场次,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中一支重要力量。
为提升桐城黄梅戏艺术的整体水平,桐城市委市政府还通过文化节会、电视大赛、全市性的黄梅戏艺术汇演等手段,选拔优秀演员和优秀剧目,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走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艺大众化路线。目前,桐城市委、市政府又在着手建设严凤英大剧院,为桐城黄梅戏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大舞台。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具,桐城黄梅戏更加豪迈的声腔,即将喷薄而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