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日,天气晴和,气候宜人,在风景如画的莲湖之畔黄梅戏艺术中心,首演大型黄梅戏喜剧《升官记》。这是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坚持多年的一个美好传统,全院演职员没日没夜的数十日加工赶排这台大戏,在劳动者节日这天奉献给广大观众,以安庆特有的文化品牌和自己辛勤的劳动成果,与市民百姓分享节日的喜庆,看着喜气盈盈的人流涌入灯火辉煌的剧场,那种详和、那样温馨,真的好美!再芬黄梅,值得一赞。

《升官记》改编移植于京剧电影《徐九经升官记》,该电影于1980年在全国发行放映,当时文革结束还不久,人们在长期的思想禁锢之中刚刚得以解放和释压,戏曲界领风气之先,优秀剧目频频见诸舞台与银幕之上。许多作品,传承至今,盛演不衰。《徐九经升官记》应属当年的上乘之作。时隔三十多年之后,再芬黄梅又将该剧改编移植于黄梅戏舞台,足见其艺术魅力之强大和持久。如此好戏朱世慧等京剧艺术家以高超的演技,将该剧打造得精妙绝伦,笔者当年即是狂追该剧的铁杆粉丝。再芬黄梅的青年演员能否胜任如此高难的技术活?真的不敢妄自期盼。因此,笔者走进剧场时是忐忑不安的。

在最令戏迷享受的锣鼓和戏曲特有的前奏声中,帷幕拉开,正戏开场,全剧演完,160分钟,按现在欣赏习惯而言,这个时间是够长的了,若是一场不成功的演出,到最后肯定是台上“松”、台下“散”,可笔者看到的现场状态是:台上的剧情由于环环相扣,步步进逼,一气呵成,演员们没有一点“松”的痕迹,台下观众虽然早已熟知故事的结局,可被台上的表演牢牢牵引着思绪,或喜或怒或笑或叹,始终是未现“散”的状态。这很能够证明《升官记》改编移植的演出成功,笔者的忐忑心情化成兴奋激动,再次点赞一个,后面细说缘由。

首先谈谈剧本的改编,众所周知,京剧和黄梅戏有很浓的血缘关系,但由于在声腔和语言上的差异,在叙事风格和表演呈献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改编一台经典的京剧,让其适应黄梅戏舞台的表现节奏,既要保持原有的精彩靓点,又要凸显黄梅戏别样风情,应当说难度是很大的。尤其从电影状态到舞台状态的过渡,不能以镜头语言简捷地交待情境,快速地推进剧情,而是要通过舞台呈现细致入微地考虑好每场每节的起承转合,不能少更不能多。通观《升官记》全剧,这样的“黄梅戏链接”是很多的。而且都做得顺畅自然,恰到好处,这足证改编者是很有功夫的,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京剧和黄梅戏在音乐和语言上是各具自有体系的,京剧唱词和道白的“精彩点”和“出彩点”如果用黄梅戏音韵展示,就不一定能达到原有的剧场效果。《升官记》的改编者是注意到了这一点的。因此,剧中大量的唱段和语言,都进行了黄梅戏风格化的调整,调整得相当成功。以一号人物吴靠善为例,他的唱念以安庆官话音韵进行几乎全部的改写,在不失原剧风范的前提下,安庆版黄梅戏化的吴靠善生动传神地诠释了他的舞台形象。接地气、动人心的唱词和念白为其增色不少。为结合时代审美需求的几处增添也能令人叫绝,如升官离开无赤县,百姓为其送行的一段,这是原剧中没有的,改编者没有按旧例安排百姓为其脱靴和送万民伞,或者以唱的方式褒扬吴靠善,而是描写了众百姓捐钱为其买轿代步,百姓的情、吴靠善的廉、人间正气的美好,简简单单,一目了然。一小节送行的舞蹈使观众在明知吴靠善升官即是奔向龙潭虎穴的情感压抑中得以上扬。这一点高,实在是高!再如几处现代流行语的运用也是恰到好处,基本上都是在观众们随着舞台上的剧情,心胸里已翻腾起当代网络语言来进行的比照和评判时,由剧中人物在舞台上脱口说出,台上台下的高度默契和统一,哄然而起的采声和掌声足以说明了增添处的成功。《升官记》的改编者不仅懂舞台,更能懂观众,能让台上台下共同完成一出戏的演绎,这是所有编剧们最期盼的艺术境界,赞!

接下来要谈的是《升官记》的舞台呈现,一台演员最值称道的是扮演一号人物吴靠善的青年演员丁飞了。

老实说,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饰演的徐九经,真是演绝了!他硬是创造了一个京剧行当中没有的“丑生”行当,并练出了一套人物生气发怒的“抖脸”绝技,这样的艺术高度,对黄梅戏青年演员丁飞来说,几乎是高不可攀的。可喜的是,黄梅戏《升官记》中的吴靠善自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丁飞除了苦学苦练京剧徐九经的表演精华之外,在人物形象上也创造性地进行了地域性雕琢,他略减了原剧人物的书卷气,增添了人物的草根性,这样更适合黄梅戏的表现状态,更适合黄梅戏观众群体的审美习惯。一个才高八斗而阅成不深,锋茫毕露而又老实本份、功利心很强而又坚守做人底线的真实艺术形象展现在黄梅戏舞台,丁飞饰演的吴靠善是做到了这一点的。《升官记》中百分之六十的戏份都属于吴靠善独扛,一个青年演员承担如此高强度的演出重担,要保证精气神始终旺盛,唱作念舞始终规范,真的是难度巨大。丁飞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纵观《升官记》全剧的演员群体,可以说十分整齐靓丽,而且训练有素。且不论配角中的中年艺术家,单是几位青年演员也令人印象深刻,饰演剧中宋碧翠的旦角演员查寅扮相美,唱得好,表演得中规中矩。饰演洪迩的武生演员何培武身段漂亮,台风帅气潇洒,在黄梅戏舞台上尤其难能可贵。饰演司务乙的青年演员潘伟是小生演员,他以丑行应工的表演也能游刃有余,足见功底不凡,有这样优秀的演员群体是不愁演不出好戏来的。笔者觉得,改编、移植《升官记》正是再芬黄梅打造品牌戏剧的战略之举,以高难度的精品剧目训练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演出队伍,其胆略、其智识、其远见、其苦心真的值得高赞一声。

俗语称:“书听生的,戏看熟的”。指的是戏曲在经过长期演出和磨合后,会越来越精纯好看。《升官记》刚刚首演,在编、导、演上肯定还存在需要提高和精研之处,例如唱词在韵律上还可再讲究精妙一些。第七场实际只是一个尾声,是否只需展示一个画面,起四句合唱,唱出在制度缺失下,当好官是决无可能的无奈现实就可以了。现在的第六场结束后,观众情绪已达起立鼓掌的状态,后面一拖就松下来了。在唱腔方面,吴靠善的音乐形象还不十分鲜明独特,而黄梅戏传统的丑行唱腔是非常有味道和好听耐听的。演员整体的质素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舞台上角色不论大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弱,因为依据“木桶定律”,水平的高低是定位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的。

改编移植剧目,是戏曲界的优良传统,当然能够达到和超过原剧种风貌和风彩的范例并不多见。黄梅戏倒是有过多次成功的实践,上世纪六十年代越剧《碧玉簪》发行放映,风靡全国。越剧表演大家金采凤饰演的李秀英堪称绝唱,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领衔主演移植了该剧,全国巡演,凤头一点不输给越剧。这个戏成为了严凤英舞台生涯中表演得最好的一个精典剧目。同时代的现代歌剧《江姐》也是在大获成功之后,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又移植了该剧。黄梅戏的《江姐》唱腔音乐丝毫不比早已广为传唱的歌剧逊色,一样的词句,别样的好听,以至传承至今,五十多年还是常听常新,足以证明,只要有心、用心,凭真本事,下苦功夫,黄梅戏是真的能够创造奇迹的。

再芬黄梅、品牌戏剧。大型黄梅戏喜剧《升官记》已经演得很好了,当然还能再好一些,我等着,观众都在等着。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