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滨孙,男,沪剧生角。江苏太仓人。
邵滨孙幼年丧母,做裁缝的父亲给他取名邵念慈。小念慈小学毕业后迫于生计,到一家成衣铺当学徒,当时大家都叫他小裁缝。可是小裁缝喜欢唱戏,无论脚踏缝纫机,还是手拿铁熨斗,嘴里总不忘哼几句“西皮流水”,唱一段隔晚才看过的戏词。1936年,17岁的小念慈正式拜申曲名家筱文滨为师,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因为他的老师筱文滨曾拜邵文滨为师,算起来他是邵文滨的徒孙辈,所以小念慈在学艺初露头角后改名为邵滨孙。在“文革”中,曾将自己的名字故意错写成邵滨荪,表示自己被埋在了草里。
邵滨孙成名很早,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努力唱出自己的特点。一段“唐寿哭少爷”化文派唱腔为童生腔,受到了观众欢迎。第一部申曲电影《贤惠夫妻》的男主角使他声誉鹊起。为了丰富申曲的表现手段,他广采博取,向话剧、电影学习,自编自导自演了《秋海棠》等一大批时装新剧,成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沪剧西装旗袍戏演出的一面旗帜。
1943年,他在麒派老生高百岁介绍下,举行了向周信芳拜师仪式,成为申曲界唯一的麒门弟子。他从京剧艺术中吸取营养,改变了申曲过去重唱不重演的习惯,形成了邵派艺术唱做并重、声情并茂的表演风格。他的唱腔也由原来温文儒雅、富有书卷气的文派,逐渐向刚柔相济、苍劲激越、板式清晰、节奏感强的风格演变。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中,他借用麒派发声,创新设计了“四四调”。在《星星之火》“启发杨桂英”里,他揉合麒派特点,使唱腔显得感情激荡,铿锵有力,突出了工人领袖刘英的感人形象。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邵滨孙创造的以高昂苍劲唱腔和浑厚豪放表演为特色的沪剧邵派艺术,影响甚广。
曾先后主演了《叛逆女性》、《秋海棠》、《骆驼祥子》和《大雷雨》等西装旗袍戏,又在《罗汉钱》、《白毛女》、《金黛莱》、《母亲》、《战士在故乡》、《星星之火》、《巧遇记》、《芦荡火种》等沪剧现代戏中扮演重要角色,生动地塑造了刘大哥、刁德一等一系列身份、性格和感情迥异的艺术形象。他在《庵堂相会》、《杨乃武与小白菜》和《雷雨》等沪剧传统剧目中的表演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他曾荣获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奖状、华东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为沪剧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上海市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沪剧院原副院长、艺术顾问。
2007年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88岁。
出生:1919年,农历己未年
逝世:2007年8月4日,农历丁亥年六月廿二日,上午
人物分类
沪剧 生行演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