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为纪念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上海沪剧院以甲午海战为背景的新编沪剧《邓世昌》日前开排。即将亮相申城舞台的这部沪剧新作,打破了多年来,上海沪剧院一直存在的创作短板。

沪剧是沪上市民喜爱的戏曲样式,尤其是申城本土的原住民,上海的各个社区和乡镇,上一定年纪的,都知道传统的沪剧曲目,会哼上一二句沪剧唱段,上海10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小区文化室,有几千个沪剧沙龙和特色团队,他们始终喜爱着沪剧,每天热衷沪剧的传唱和传承。

但近年来上海沪剧院的演出,一以贯之是老剧目在“撑台面”,不是《大雷雨》《罗汉钱》《日出》,就是《庵堂相会》《芦荡火种》《胭脂扣》,要么就是沪剧折子戏,就连《石榴裙下》《一个明星的遭遇》,也是历经10多年演下来的沪剧老曲目,没有叫的响,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新戏,一直引发沪剧观众的期盼,呼唤沪剧院演新戏出新人。

另外一个景象,却是上海的一些区县沪剧团,创作和演出的沪剧新戏,吸引着沪上不少沪剧观众,宝山、长宁等的区级沪剧团,还有一些民营沪剧团,创排的沪剧新剧目,赢得沪上沪剧爱好者的追捧,宝山沪剧团的《追山女人》两年已连演50场,有的观众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欲罢不能,该剧还走进长三角,赢得许多江浙两省非沪语的观众。

申城的文化繁荣发展,沪剧作为城市的代表性戏曲样式,理应不断发展和创新,推出贴近当代生活,反映申城发展巨变的新剧目,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彰显传统戏曲的当代活力,让沪剧新戏的唱段和台词在广大的沪剧观众和市民中传唱和演绎,才能传播上海城市的正能量,传承沪剧悠久的戏曲魅力。

上海沪剧院作为领衔全市沪剧传承的最大文艺机构,发挥沪剧传承的创作、人才和演出优势,是理所应当的事,特别是在力推沪剧新戏、培养新人,确立沪剧新作方面,要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

这次上海沪剧院以纪念甲午海战为背景,邀请著名导演陈薪伊创排沪剧新戏《邓世昌》,由沪剧院当红小生朱俭担纲主演,集中钱思剑、李建华等中青年演员,而茅善玉第一次以配角身份入戏,这是一个好兆头,一个好现象。在期待此戏创演成功的同时,更期待的,还是希望上海沪剧院要很抓创作、更贴实际,放心身段,向区县沪剧团学习,善于借助外力,创作和推出一批反映上海当代生活,有浓厚本土气息,蕴含正能量和传承沪剧特色,具有艺术人文深度和表现力,融合现代化都市化的沪剧新戏,满足申城沪剧观众的热切期盼。

编辑点评:

语言的传承,同样是文化的传承。如果有市场,就应该激励文化工作者多创作,多创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