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沪剧现代戏大多反映当代社会家庭生活的悲欢离合,很少正面表现战火纷飞、风云变幻的革命战争。《芦荡火种》对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重大题材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使人感到生气勃勃、面目一新。这个戏描写了党的地下联络员掩护新四军转移时留下的18位伤病员的故事,以生动丰富的情节,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狠残暴和国民党顽固势力反共反人民的真实面目,同时热情讴歌了抗日军民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和他们巧妙的斗争艺术。他写的是虽是阳澄湖畔的一角.但却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相当广阔和深刻的历史内涵。

戏一开始就写日寇扫荡后找不到新四军的踪迹,他们勾结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奎企图搜捕新四军留下的伤病员。而负责掩护伤病员的党的地下联络员阿庆嫂,在一年前曾救过当时曾经抗日的胡传奎的性命。胡传奎现在对阿庆嫂虽然一见如故,存报恩之心。然而他的教宫、国民党收编胡传奎队伍时派来做政训工作的鹰犬刁德一却是当地的一条"地头蛇",他的一双贼眼紧 紧盯住阿庆嫂不放。而另一方面,隐蔽在芦苇荡中的伤病员们,一受敌人严密封锁,二受风雨波涛袭击,三则断粮缺药,正处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中,再加上阿庆嫂派去送粮的沙七龙的线索已被敌人发现,他们开始对沙七龙的母亲沙老太进行拷问。在这样严重紧 迫的时刻,坚决执行县委指示、全力保护伤病员安全、善于依靠群众的阿庆嫂,却以她的沉着、勇敢和智慧,克服了简直是无法克服 的困难,战胜了几乎难以战胜的敌人,不但使伤病员绝处逢生,同时还消灭了这里的日军和顽军。

这个戏不仅描写了新四军对日寇和国民党顽固势力艰苦卓绝的斗争,而且表现了当地群众对土匪恶霸的深仇夭恨,同时还揭露了日寇和"忠救军"的矛盾,忠救军内部不同派系之间勾心斗角的 矛盾。戏里以很大的篇幅描绘新四军伤病员在艰苦的处境中团结一致斗志高昂的精神风貌,同时充分表现了新四军战士和人民群 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还细致入微地揭示了党在抗战时期对待抗日力量和技降势力的不同政策和策略。剧本的笔墨触及当时 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但所有情节都环绕着阿庆嫂掩护部队伤病员的主线有序发展,因此它的矛盾冲突虽然错综繁复,情节发展虽 然丰富曲折,但整个戏的戏剧结构仍相当严谨完整。

很多专家把《芦荡火种》称为"抗日斗争传奇剧"。的确,这个戏的故事异峰迭起变一波三折。很多情节常常是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翻出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来。正因为这样,《芦荡火种》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具有很强的可看性。更重要的是这个戏不是为奇而奇,为险而险,它的传奇性是敌我双方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生动形象的真实写照。在这个戏的创作过程中,作者非常注重传奇的合理性,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戏里那些奇处险处 都是矛盾冲突发展的必然结果,丝毫没有给人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感觉。更可贵的是这个戏的传奇性没有游离于人物之外,而是 起到了为人物塑造服务的重要作用。戏里那些令人紧张得喘不过气的地方,往往也是人物性格描写最见光彩的地方。作者是把写活人物作为艺术构思的中心环节来处理的。通过戏里一系列充满传奇色彩、引人入胜的故事描绘中,让观众看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阳 澄湖地区不同身份、性格和精神风貌的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

戏曲现代戏创作过去有一个很难避免的通病,就是正不压邪, 反面人物往往写得活龙活现,而正面人物却缺少生气、缺少活力,总是显得苍白无力。《芦荡火种》在创作上最引人注目的突破就是 打破了这一定势,写好了第一号人物,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亲切感人、真实可信的党的优秀地下工作者阿庆嫂的生动形象。

这个戏并没有脱离实际地一味神化英雄人物,把阿庆嫂写成能任意呼风唤雨、降妖伏魔的超人。相反的却是尽量把她生活化、 平民化、乡土化。剧本给予阿庆嫂既是党的地下联络员,又是江南乡镇小茶馆老板娘的双重身份,把这两种看来很难协调在一起的 身份融合在一个人身上,这样一来就自然生发出一幕幕精彩耐看、扣人心弦的好戏,阿庆嫂的独特个性和气质也鲜明地突现在人们 面前。为了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她以茶馆老板娘的身份迎来送往,彻茶送烟,显得八面玲珑,热情周到,同时又察言观色,分析敌情, 思考对策。当地地头蛇刁德一对她产生怀疑,一再进行试探摸底 时,她沉着应对,巧妙周旋,不但使刁德一一无所获,而且掌握了胡传奎投降日寇的真实情况。这样的处理不仅没有造成对人物的损 害,反而在矛盾转化的过程中,迸射出阿庆嫂个性的耀眼火花。在敌人逼她挂上红灯后,为了伤病员的安全,在千钧一发之间,她用茶壶戴上笠帽丢进湖中,诱使敌人闻声开枪,达到了向亲人报信的目的。在敌人严密封锁湖中船只时,她又掩护沙七龙入水放船,以一桶水哗地倾倒湖里骗过了敌人。最后敌人把被抓的沙老太放回家,派人跟踪监视阿庆嫂和她的联系,不料刚出门,阿庆嫂就和沙老太扭打起来,这让刁德一也堕入云里雾中,他的阴谋彻底破产。 面对一次次看来几乎无法解脱的绝境,阿庆嫂都化险为夷,出奇制胜。正是在这些曲折动人的戏剧场面的描写中,阿庆嫂这位党的优秀地下工作者的机智机敏的性格得到了最充分的揭示。

在沪剧《芦荡火种》的剧本中,不仅阿庆嫂的形象刻画得有声 有色,其他正面人物,如国恨家仇集于一身、视新四军战士为儿女、不畏敌人严刑拷打的沙老太,乔装改扮成江湖郎中、在敌人监视下 以"藏头药方"传达县委指示的陈天民,带领新四军伤病员在芦荡 坚持战斗、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的指导员郭建光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戏里的反派人物也一点不脸谱化,心狠手辣、阴险 狡诈的忠救军教官刁德一,曾经打过鬼子、后来又走上投敌不归路的草包司令胡传奎都写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甚至连刘副宫、天 子九这些敌营的头目、喽哆虽然着墨不多,也显得有棱有角、各有个性。

还要指出的是,这个戏的语言生动形象,对剧中人物的塑造起 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作者熟悉生活,他笔下的对自和唱词不 仅通晓明快,顺口畅达,而且能活生生地勾画出各种角色不同的身份和个性。阿庆嫂在"智斗"一场中"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砌起七星炉,全靠嘴一张"的四句唱把她开茶馆的身份和能说会道、 机敏干练的性格表现得十分传神。剧中胡传奎和刁德一的语言也 是相当性格化的,从"十来个人七八条枪"和"行得春风有夏雨"的 台词中完全可以想见这两个反面人物各自的嘴脸。

沪剧《芦荡火种》的创作在艺术构思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反映历史视野开阔,组织冲突多头并进,矛盾纠葛错综复杂,对白唱词生动 形象,故事行进富有传奇色彩。更可贵的是这个戏把写活人物作为 整体构思的中心环节,各种艺术手段都为写人服务,安排得有条不紊。正因为这样,阿庆嫂等几个主要人物才能写得如此鲜活动人,成为建国以来文学艺术创作中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典型形象。

沪剧《芦荡火种》

沪剧《芦荡火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