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近半个世纪来,沪剧《芦荡火种》中阿庆嫂的经典唱段脍炙人口,流传不衰。阿庆嫂与敌人斗智斗勇保护伤员的故事,正源于1939年秋江苏阳澄湖畔群众掩护江南抗日义勇军数十名伤病员的真实经历。之后,由上海沪剧院根据崔佐夫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改编创作了沪剧《芦荡火种》。
今年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沪剧院将重新整理改编该剧,演员阵容将推出明星版和青春版两组,以中生代著名演员程臻和优秀青年演员洪豆豆分别领衔主演阿庆嫂。4月28日,上海沪剧院传承版《芦荡火种》剧组一行来带沙家浜采风,参观沙家浜历史革命纪念馆缅怀先烈,在芦苇迷宫划起船里置身抗日江南水乡地场景,深入了解沙家浜革命的背景和特点。演员们身处实地,结合自己的体验,当场进行了探讨与表演,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其中的唱段、摆起了姿势,引得当地居民和游客驻足叫好。
阳澄湖地处鱼米之乡,人口比较稠密,村头街尾都有茶馆。这茶馆既是消息最灵通的地方,也是农村中的社会活动中心。当时这一带茶馆众多,中共党组织、广大革命群众就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和芦苇荡中的战士密切联系,也有部分中共地下党员就以茶馆老板的身份出现,这样和各种反动势力周旋,更为方便。阳澄湖的茶馆确实有女当家,因此编剧文牧将故事的发生地设定为沙家浜镇,茶馆定名为春来茶馆,由阿庆嫂主持,实际上她也是地下党的支部书记。沪剧《芦荡火种》成功首演于1960年,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了广泛兴趣和强烈反响,后被移植改编成京剧现代戏《沙家浜》而影响全国,京剧剧名最后由毛泽东主席一锤定音,他认为剧中有沙奶奶,当地有许多姓沙的人家,京剧可取名叫《沙家浜》。因此,这段子弟兵和阳澄湖畔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故事流传至今。
今年8月,两个版本的《芦荡火种》将在沪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沪剧抗战题材优秀剧目演出周”, 进一步传承《芦荡火种》这部经典和培养青年演员,同时此版也更符合当代观众审美诉求和心理节奏的面貌,极有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