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团成立至今,沪剧院已为他们度身打造了七部大戏。其中,沪剧《借黄糠》作为一部“解派”、“石派”和“筱派”的经典保留剧目,具有既朴素单纯又丰富多彩的戏剧结构及现实意义,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具备常演常新、久演不衰的条件,是一部经典的沪剧骨子老戏。2015年是“沪剧皇帝”解洪元诞辰一百周年,上海沪剧院重新整理编排《借黄糠》,由青年演员团演员担当主演,传承好沪剧艺术流派这份珍贵的“遗产”。这不仅仅是在总结前辈的艺术成果,更是在传承沪剧的“家风”与文化传统。

由青年演员团担纲主演的《借黄糠》创排以来,到街镇、下基层、进农村。身虽劳,犹苦卓,他们用心为老百姓带来每一场演出的同时,青年演员自身的舞台经验亦随之充实起来,对流派的把握和继承亦熟稔于心。今年4月,传承版《借黄糠》将与沪剧《邓世昌》一同赴台湾演出,相信剧中所蕴含“孝道”主题定能在宝岛引起观众的共鸣。

师生传承,解派流芳

《借黄糠》是唱做繁重的沪剧传统保留剧目,擅演此戏者代不乏人,其中最享盛誉的是已故沪剧表演艺术家、沪剧解派创始人、素有“沪剧皇帝”之称的解洪元先生,该剧亦因此作为解派保留剧目流芳至今。解洪元的表演质朴细腻,刚柔相济,唱腔浑厚苍劲,韵味醇厚。《借黄糠》中尤以《借贷》与《放水墩》二折最具艺术性与代表性。

《借贷》中解洪元饰李俊明,石筱英饰大囡

《放水墩》中解洪元饰李俊民,沈莹饰小囡。

解洪元在戏中真实细腻地表现了遭遇到女儿遗弃的老人心中的无限悲愤和凄凉。他在“放水墩”一场的唱腔中借鉴了京剧和评剧的曲调,把气息变成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手法,唱得宽厚丰满,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历来受到推崇。此外,剧中大囡也是一个表演较有难度的角色。当年沪剧表演艺术家石筱英演来很有分寸感,不温不火,绘声绘色,颇为传神。沪剧表演艺术家筱爱琴在剧中饰演小囡一角,她成功地展现了这个角色的单纯质朴、温柔孝顺的形象,尤其是“放水墩”中跪求父亲不要死一节,唱来凄切悲凉,表演亦真挚动人。

灯灯相续,艺坛传薪

主要演员

剧中饰演李俊民的韩朝群于2014年拜沪剧名家汪华忠为师。曾在沪剧《胡锦初借妻》、《大雷雨》、《陆雅臣》、《庵堂相会》、《邓世昌》、《回望》等大戏中担任主要和重要角色。他嗓音宽厚,表演质朴,韵味浓郁,唱腔上颇得“解派”三昧,在观众中颇受好评。韩朝群可谓“解派”第三代传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所获得的观众认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不断地努力和付出,反复练习所得。

对于学习和排练《借黄糠》的经历,韩朝群是这样回忆的:“在排练时期我曾遇到过许多困难。首先在表演上,我在剧中所饰演的人物是一位50多岁的老人,年龄的差距就是一个难点。一开始,我对于人物沧桑感的把握有点模糊,尤其是那种老年人的步态,导演一直说我就是个小伙子在走路。其次,在唱腔方面,解派唱腔较苍劲有力,对演员的嗓音条件有较高的要求。为了提高自己的唱腔,增加韵味,我在手机里下载了解洪元老师的音频资料和以前演出的视频。每天回家后也要一直边听边学。”

表演艺术说到底是舞台实践的艺术,演员都是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出来的。平日里在身段上刻苦的练功与在唱腔上反复的琢磨,最终为了在台上用自己的表演去打动观众,让传统剧目在当今舞台上展现其固有的魅力与光辉。对于青年演员而言,从排练厅到舞台上的实践,是他们舞台艺术逐步趋向成熟的第一步。当问及《借黄糠》第一次正式与观众见面时的情景,韩朝群依然记忆犹新:
“临近演出时,由于连续一个月马不停蹄的排练,体质逐渐下降导致了咽喉炎突然发作,喉咙红肿嘶哑。当时我整个人都快崩溃了!坚持了一个多月的鏖战,好不容易要演出了,结果嗓子哑了!吃了两天药总算把那场演出撑过去了!虽然当时的状态不是最好的,不过我尽力了。”

回顾《借黄糠》的参演经历,韩朝群感触颇深,他深刻体会到青年演员在继承流派的前提下,在传统剧目表演中所吸取的流派精华,依旧会滋养在现代戏中的演绎,对现代戏的把握亦有所启发:
“排练《借黄糠》之后,我的收获是非常大的。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在排练的过程中成长了很多。首先建立了自信,此后的演出不再怯场。其次,对于自己的嗓音控制更自如了。”

作为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团优秀青年演员,朱麟飞曾在沪剧《胡锦初借妻》、《大雷雨》、《陆雅臣》、《阿必大》、《红灯记》、《魂断蓝桥》、《回望》等大戏中担任主要和重要角色。朱麟飞在《借黄糠》剧中饰演大囡一角,她从小喜爱沪剧,她的声音浑厚,沪剧韵味十足,有很好的沪剧专业基础,她也很荣幸拜在沪剧名家石筱英的弟子陈瑜老师名下,石筱英老师曾塑造了大囡这一经典角色,“石(筱英)派”唱腔自然柔和、优美清新、韵味醇厚,她的唱腔表演广为流传。此次朱麟飞饰演这一角色,除了细心听石老师留下的录音之外,她也向曾经饰演过大囡这一角色的韩玉敏老师、吴素秋老师悉心求教,她也观察她们对人物的塑造,又在陈瑜老师细心指点下,成功塑造了大囡这一角色。名师出高徒,在老师们的悉心传授下,朱麟飞将剧中大囡的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丝丝入扣,颇受观众喜爱。在排练中,为了让这出解派名作更好地传承下去,沪剧院邀请了著名沪剧导演周中庸先生执导,他对这批青年演员亦尽心尽责,关爱有加,在执导过程中尽可能细致入微地去启发和引导他们,演员的迅速成长与沪剧前辈们的辛勤教导是分不开的。

对于排练《借黄糠》时期的经历,朱麟飞回忆道:“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借黄糠》中的第六场戏。大囡落魄了,去西山坡老娘舅家讨饭!她饥饿至极,看见有人送饭来了,上前夺饭碗,直接用手抓饭吃。在排练的时候,就这个动作来了十几遍,导演不满意。为了让我找到感觉,他把中午吃的盒饭拿来,让我直接‘现场手抓饭’。导演这么做,就是要让我‘真听真看真感受’,得到了确切的感知后,我再带着这种记忆去表演,感觉就对了。这让我体悟到了对于表演中的‘假定情形’,需要通过动作、想象、体验使它真实,产生真切的感觉!”

朱麟飞台风稳健,唱腔颇有韵味,是当今沪剧优秀青年演员中最年轻的新秀之一。面对成长中的挑战,她身上具有沪剧青年特有的朝气和信心,在回忆《借黄糠》高强度排练时,她说道:
“《借黄糠》这个戏是我学戏以来,排练时间最短的一本大戏,从拿剧本、初排、复排、响排到最后演出只有短短26天,一开始拿到作曲发给我的录音小样,其中90%的内容和我在学校里学的不一样!面对集中的直接现学现排,当时感觉还是蛮惊险刺激的!”

青年演员团优秀青年演员钱莹在剧中饰演小囡一角,她表演真挚,唱腔圆润,舞台上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于2014年拜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为师。曾在沪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红灯记》、《庵堂相会》、《胡锦初借妻》、《大雷雨》、《金绣娘》、《魂断蓝桥》、《霓虹灯下的哨兵》、《回望》等大戏中担任主要和重要角色。

回想起排练传承版《借黄糠》的日子,钱莹至今记忆犹新,并对那段经历充满感激:
“短暂的排练时间使我们不得不每天紧绷神经,不敢有一丝懈怠。初排时常常当晚刚拿到大段唱腔,第二天早上就要脱稿排戏了,好几天的梦里都是排练时的情景。从拿到剧本到演出只有短短26个日日夜夜,大家都很辛苦很不容易。

小囡这一角色曾经由沪剧名家筱爱琴老师塑造,我用心听筱爱琴老师的唱腔、念白,从中找到人物感觉。我的老师茅善玉老师也曾经塑造过这一人物,我也用心听茅老师的唱腔、念白来补充我的不足。在排练过程中茅老师帮助了我很多,教了我很多,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帮我一字一句的纠正,对此我很感谢茅老师,。”

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排练日子中的不断打磨终究会显现其独特的价值,演出结束后,面对大家热情的掌声和真挚的鼓励,钱莹感慨万千,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连续一个月的努力,不论结果如何,重要的是我们尽力去拼搏了。这种过程是难忘的。彩排、演出时领导们的鼓励和观众们的掌声使我觉得一切辛苦、泪水、疲劳、奔波都是值得的!我很享受排练时体验人物的感觉,和韩朝群、朱麟飞比起来我演的小囡一角稍微好掌握一点,和自己的年龄相差不多。他们俩很不容易,因为时间紧迫,在排练场我们空下来就讨论戏,不敢有一丝怠慢。通过这个戏,我们每个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但我深知我们还有很多提升空间,需要好好地填充自己、完善自己,接好沪剧艺术的班。能参演这个戏我觉得很幸福,我们在戏里学习,在戏里感悟,在戏里成长…”

随着这批青年演员的不断成长,传承版《借黄糠》已渐臻佳境,对该剧的成功传承不啻为沪剧流派艺术以演员为载体,师生传承、灯灯相续之明证。流派,贵乎流。所谓流,可以理解为后人对前者的承续和发展。青年演员们在传承解洪元、石筱英、筱爱琴等艺术家精湛艺术的基础上,遵循传统章法,结合自己独特的艺术感悟,将沪剧骨子老戏从他们手中稳稳结过,这批沪剧艺苑最年轻的一代新秀,他们承载着沪剧这一海派艺术瑰宝传扬光大的荣耀与使命,亦在众多关切的目光下继续成长,继续谱写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篇章。从他们朝气蓬勃的明媚英姿,我们欣然看见春华秋实的沪剧愿景!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