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沪剧《回望》根据王愿坚小说《党费》改编,由上海沪剧院94、95后青年演员担当主演。以当代人的视角回望历史,对革命先烈感人业绩的探寻与思考,感受信仰,回望初心,礼赞英雄。

2016年6月正式演出至今,在北京上海两地演出十余场,上海沪剧院坚持“工匠精神”打磨精品,边演边提升,每场演出都让观众有新惊喜和新感动。口碑与票房齐飞。

昨天下午召开的沪剧《回望》座谈会上,沪上专家们表示,《回望》的成功得益于对好题材的挖掘,契合当下观照,赋予该剧时代感。细节动心、品质动人。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主持座谈会

精彩发言节选

尚长荣 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上海沪剧院近年来好戏连台。我被《回望》这部戏吸引住了,全剧很顺溜,这台新人演员也很顺溜,演得很好。我觉得这部戏最大的特点就是告诉人们,也告诉未来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得让我的两个孙子看一看,受受教育。

毛时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市政府参事
《党费》是当下的热门题材,关注度高。这次比之前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次在整个叙事的流畅性上,特别是女主角和丈夫、女儿情感的冲突上,是一个新的亮点。《回望》突破传统叙事方式,植入当下情景,有助于现代轻年人理解革命者,树立理想和信念。

郦国义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我觉得茅院长“出人出戏”功不可没。《回望》这个题材很经典,如何让“回望”与当下年轻观众产生共鸣,我觉得在渲染情节的真实性上还要再修改。“一块银元能买多少大米”,角色服装新旧,美娅与守墓人的对话,当下与历史的映射,还要反复斟酌,追求尽善尽美。

罗怀臻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剧作家
看这个戏我有一种错觉,仿佛在看一出保留剧目。情节环环相扣,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咬合得很好。这个戏打掉明星气质,演员也没有作秀的感觉,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很走心。剧种、题材、演员融合得很好,情感很质朴。这个戏的青年演员阵容,今后还能排其他戏,要保持他们的延续性,逐渐形成他们的风格感。

杨绍林 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
《党的女儿》这部电影对我这代人影响很大。沪剧院抓住了这个题材,对今天而言,是非常有现实意义。但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如何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可能不仅仅在形式上的,在舞台表现上,戏曲情感表达上和内容上还要不断加工。

荣广润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沪剧院用革命题材现代戏,来为一群年轻演员,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一个舞台,值得肯定。和别的党费题材相比,更具有创造性。这群年轻演员台词的准确性,唱的准确性,都很好,但在演唱的韵味,人物的塑造,提高的余地还是很大的。我还是希望他们能更好的。

戴平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党费》这个题材沪剧是一种比较特别的表达方式。剧中加入了现代青年,开场的现代舞,将80多年前的这段故事,加入当今的元素,和当今社会青年联系起来,很好。这个戏在难易度上,对培养年轻人还是比较合适的,年轻演员们都很投入,很默契,整体上都很好。

郭宇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
《回望》这个戏也看得出沪剧院在“人才梯队”培养上下足了功夫。年轻人表现现代戏,可能比传统戏来演,更有难度。这个戏我看了之后,很出乎意料,青年演员能够将人物塑造到这种程度,很不容易。现代戏一旦演得不精确,观众可能会笑场,但是这次没有这种感觉,整个戏很有历史感,很舒服,很顺溜。这帮孩子非常可爱,我看到了他们的潜力。

胡晓军 上海文联理论室主任
当举国上下都在补交党费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剧中人物把仅有的一块银元交出来,还是很触动的。沪剧《回望》在小说《党费》原有基础上加入现代青年视角,不容易。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英雄,忘记艰难历史,就没有希望。

徐锦江 《解放日报》副总编
这部戏在党性和人性的糅合上,还是非常好的。尤其是最后,应该是神来之笔,叛徒后代和烈士后代的沟通,这是比较创新的。但是我觉得这一段加上去,就是把历史拉近到当下,空间上的意义就出来了。我觉得这个戏,对年轻演员的培养是非常好的,可以看到沪剧院的梯队已经形成了,沪剧院这两年很不容易,出戏也出人。

郑逸文 《文汇报》副总编
这样一部有诚意的作品,关乎信仰,关乎生死。但在唱腔设计、人物造型、头饰、舞台灯光等细节上还是要一个个抠一抠。我预祝这部戏改完后大获成功。

沈伟民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副总裁
这部戏我已经看了四遍了。我感觉这部戏,从沪剧角度,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红色经典,可以作为优秀剧目一直保存下去。这次在逸夫的演出主要是在情上,建立了新的思考。一个是夫妻之情,加了唱段;还有翠兰和叛徒之间也加了一些叛变和挖掘人性的东西;还有就是黄英和女儿、父亲和女儿,在情感上的挖掘,看得出沪剧院在这方面花的力气。

龚孝雄 上海淮剧团团长
沪剧院以剧目建设为载体,推动一代演员的成长,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演员的横空出世,五年里出七部大戏,这群年轻人正在飞速成长,这让人很羡慕。在青年的培养上,沪剧院后继有人,特别值得别的院团学习的。去年一年,全国有17台《党的女儿》,我觉得这部《回望》,是最有特色。茅院长抓创作是咬住青山不放松,常演常新,边演边改。去年首演到今天,感觉这个戏变化很大,越来越顺,这个可能和沪剧院的创作方法很有关系,这个对院团创作有一定的指导性,我觉得值得学习。我觉得这是一个有基础,留的下来,传得开的戏。

茅善玉 上海沪剧院院长
《回望》这部戏,根据王愿坚小说《党费》改编,我们在内容设置上做了很多调整。变化比较大,从当代都市的青年人,回望的心路历程,用这部戏来讲述信仰的回归。

这次是青年团演员担任主演,都是22、23年龄,看到这次《回望》演出后,大家对沪剧院人才梯队的担忧减少了不少。我们带领青年演员们去江西“深扎”,他们自己的情感上也慢慢相信了,有这么一批为理想而献身的英雄,不可以轻易的放弃。

我们想做一个优品,目标高远。我们会努力听取上海专家的意见,再融合北京专家的想法,脚踏实地,再进行打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