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14位,其中朱一飞年龄最大,已经91岁,80岁以上的有7位,70岁以上的1位,60岁以上的3位,还有两位是50岁和41岁。这些演员的年龄总和1045岁,平均年龄80岁。”重阳节之际,沪剧《白兔记》上演,演员们是一群白发苍苍却雄心犹在的民间老艺人。
《白兔记》又名《刘知远白兔记》《李三娘》,是元代“四大南戏”之一,家喻户晓,早在1924年,就被沪剧艺人搬上舞台,常演不衰。1946年10月,根据王梦良改编的《新李三娘》,由文滨剧团演出于中央大戏院,当时演员阵容非常强大,小筱月珍饰演李三娘、王盘声饰演刘知远、凌爱珍饰演岳秀英、陈松林饰演岳邦振、筱月珍饰演岳太太、金耕泉饰演窦公、钱逸梦饰演李洪义、周湘君饰演李王氏、孙滨雄饰演咬脐郎,上演后深受观众欢迎。1947年,王盘声对其中的“敲更”一段,进行艺术加工,增加了唱词内容,并与琴师周根生一起对唱腔进行了丰富创新。这段《刘知远敲更》也成了王盘声经典唱段之一。曾经参与或看过当年演出的老艺人如今凤毛麟角,有些仅只看过“刘知远敲更”这一片段。
由于时代发展,许多老戏早已绝迹舞台,知者甚少。近年来,各家戏曲院团都在抢救传统、挖掘传统,苏剧《花魁记》、甬剧《呆大烧香》、沪剧《蓝衫记》等在戏曲爱好者中引起不小反响。老艺人们也心有所动,想用自己的一些余热,为沪剧做点事,一起探讨挖掘传统戏,并做示范性演出。虽然年纪大了,嗓音也差了,许多地方已经力不从心,但是去年他们通过努力,在浦江镇影剧院演出了清装大戏《药茶计》,深受好评。许多观众在演出结束后,纷纷跑到后台来询问,何时再演出。看到观众的高涨热情,老人们更是劲头十足。
经过近一年酝酿,今年老人们联合献演全本《白兔记》,以剧情完整化、唱腔传统化、造型古典化、表演程式化吸引了众多爱好者。根据老艺人回忆,早年演出《白兔记》一般都从刘知远和李三娘夫妻分别开始演起,当年王盘声主演的《新李三娘》也是如此。这次演出,考虑到剧情的完整性,让观众对男主人公刘知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特地从刘知远落难开始,增加了“庙遇”“许婚”“分家”等内容,让观众能够知道“偷鸡贼”的出典,也能凸显沪剧特有的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演出保留沪剧早期幕表戏时期演员即兴发挥的表演形式,并对其中“赏雪”、“敲更”“井台唱曲”等经典唱段予以整理保留,为了确保“刘知远敲更”这段王派代表作的原汁原味,特地邀请王派嫡传刘银发担任主演。整台戏的唱腔全部以沪剧传统的基本曲调为主,凭演员自己发挥,没有定腔定谱,乐队伴奏也是按照演员的演唱即兴衬托,丝丝入扣。担任乐队主胡的章藕生是已故著名琴师周根生的入室弟子,对沪剧的传统伴奏颇有造诣,发挥出周根生“瘪派”的伴奏风格。
为了精益求精,老人们煞费苦心。《白兔记》是沪剧舞台上少有的一出古装戏。故事的历史背景是五代时期,人物必须以古装形式呈现在舞台上。1949年前,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沪剧古装戏,一般都穿清朝服饰。这次演出遵循从剧情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原则,演员的化妆、头饰、服装,全部请专业戏曲工作者帮忙。演出布景以“一桌两椅”形式出现,给人以简洁、古朴、大气的舞台感觉。其中推磨、挑水等场景,全凭演员用虚拟简约的动作来演绎,彰显戏曲传统艺术程式化的魅力。
为了这一年一次的演出,老人们不辞辛苦,从各处赶来排练演出,朱一飞住在南汇、汪蝉丽住在高桥、顾文元和周慧懿住在嘉定、沈宝荣住在崇明。苏州吴县沪剧团的赵燕芳和无锡沪剧团的丁越娥为了特地从外地赶到上海。有感于老人们的热情,长征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白兔记》无偿提供剧场。观众们的热情让老人们笑逐颜开,老当益壮的他们一下台,商量起了明年演什么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