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甲之念
文 / 十六画生
时间倒转到去年的12月13日,首个国家公祭日当晚,新编历史沪剧《邓世昌》在逸夫舞台结束了首轮演出。全场一千多名观众起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以及在甲午海战中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默哀。作为上海沪剧院的院长、这出戏的出品人,同时也是戏中唯一一个有名字的女性角色,茅善玉面对观众有感而发,“我们这出戏演绎的是120年前的人和事,通过这出戏我们想让观众了解历史、记住历史,但记住历史并不意味着记住仇恨,我们应该更加地珍爱生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时间继续倒转,其实早在2013年初,茅善玉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沪剧院甲午年的演出计划了。六十年一个轮回,历史上无数个甲午年,但提及这敏感的二字,国人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那个屈辱的、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历史走向的1895。如今,两个甲子倏忽而逝,国富民强,曾经的屈辱之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戏曲人应该用何种方式纪念呢?提及沪剧,在人们眼中大都是“西装旗袍”、“家长里短”、细腻、婉约、小儿女情长等固有的印象,再加上许多经典剧目都是以女性为主角,这个剧种似乎与阳刚的、以男性为主的“战争戏”的气质不太相称。但萦绕在茅善玉心头的两个理由却让她以及沪剧院坚定了再次将甲午战争这段历史搬上沪剧舞台的决心。
与京昆这些“老前辈”相比,来源于浦江两岸田间地头的沪剧显然还是个“年轻人”,这种“青春”不仅体现在历史的“年岁”,更体现在其强大的贴近时代、抒写时代的创作能力上,“沪剧就像黄浦江的水,永远在流淌。我们没有太多的传统和程式,没有太多压箱底的老本子。没有变化就意味着死亡,所以我们每个戏从题材到创作再到唱腔都在求新求变。”茅善玉如是说。“在国家的每一个历史节点上我们作为沪剧人都要发出自己的声音,都要有自己的态度。这是老一辈人的好传统,我们不能丢。”早前,从《罗汉钱》、《星星之火》到《芦荡火种》,从《心有泪千行》、《今日梦圆》到《敦煌女儿》,每一个剧目的上演都与时代的气息紧密相连,也都时时把握着百姓的脉动,“我们创排《邓世昌》也是如此,甲午战争对于国人来说是无法磨灭的伤痛,120年过去了,作为今天的我们,需要有态度,需要用现代人的方式重新去讲述这段历史,重新认识邓世昌这个人。”
1962年,由李默然老师主演的电影《甲午风云》上映,他所塑造的邓世昌形象早已是深入人心,同一年,上海沪剧院就紧跟着排演了大戏《甲午海战》,其中丁是娥老师的一段“祭海”唱段更是脍炙人口,在戏迷中广为流传。当年这出戏的成功为如今的创排在戏迷心中奠定了相当的认知基础,但毕竟已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关于甲午战争、关于那段历史和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又有更多新的史料和观点被发掘,而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也早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茅善玉说,她曾在80年代看过这出戏,如今再排,同样是那段历史,但它的理念及精神内核必须是具现代感的,我们不可能完整而客观的再现,之所以选择它,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引发对当下及未来的思考。所以说,“从人物出发,而且是从有血有肉的人物出发”是几十年后再排此剧的切入点,亦是全剧的灵魂所在。茅善玉表示,这出戏放弃了以往“甲午风云”、“甲午海战”等宏大的叙事视角,代之以从毛头小子成长为民族英雄的个人历程来展现整个时代。邓世昌的形象不再是高大全的神话塑造,他有抱负、有理想、同时也有苦闷、彷徨、泄气和纠结,“当年,李默然老师那个版本的邓世昌在那个年代所有百姓心中都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如今,我们也希望朱俭塑造的这个人物能表达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气质和气场。”
除了以上的原因,为朱俭打造一出有分量的代表剧目也是当初茅善玉所考虑到的。“朱俭是一位很优秀的沪剧演员,从艺很多年了,亟需一个能发挥他特长的好作品,邓世昌这个人物,无论是年龄、形象还是气质,朱俭都完全能够胜任。”
谈及与导演陈薪伊的合作,茅善玉表示,“陈导年纪虽然大了,但思维非常活跃,心态也非常年轻,我们在不断地沟通中观点达成一致,通过做这个戏,我们希望在保留沪剧所擅长的传统之外,在演员的表演、人物的处理以及剧本的架构上与时俱进,更希望借这出戏把沪剧带到另外的、更高的层次。”
饰演了这出戏中唯一一个有姓名的女性,茅善玉坦言,当初她对于接演这个角色是有顾虑的。这些年来,都是大家为她配戏,如今她为别人做一回绿叶也是应该的、义不容辞的。但考虑到和朱俭的年龄差距,同时也应该给院里的青年演员更多机会,自己就没必要再演了。怎料,第一个提出反对的竟是导演陈薪伊。当陈导得知茅善玉不演何如真时,竟放出一句“狠话”:“你不演我就不排了。”茅善玉说,陈导认为整出戏就一个女性角色,一定要用最好的演员。“一出戏如果全是男性角色,全部都是剑拔弩张,会很单一,把何如真这个人物放进去,声腔及整体的色彩都会丰富许多,这对于更立体、更全面地塑造邓世昌也是有帮助的。”何如真虽然戏份不多,但她代表的却不仅仅是邓世昌的妻子。当冷峻的、以男性为主导的舞台上突然出现一抹温暖的红,她更是所有人的母亲、妻儿以及家庭的象征,亦把一个宏大的、冷酷的、透着残酷血腥的历史叙事拉回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人叙述上来。茅善玉坦言,对于这个戏份虽少分量却重的“大角色”她一定会用她全部的演绎经历来配合,努力做好一片称职的绿叶。
在《邓世昌》创排及演出期间,还有两件事不得不提。一是茅善玉作为文艺界七十二个代表之一参加了去年十月十五号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二是去年十二月份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到沪剧院调研。“这无论是对我个人还是整个沪剧来说都是极大的鼓舞和促进。”茅善玉坦言,这个座谈会对于自己是“终生难忘、终生受益的。”它的召开让社会各界对文艺的重视程度跟以往完全不同了,文艺的发展改革也得到了全社会更多更广泛的关注。“后来经别人提醒我才发现,在七十二个人当中我是唯一一个地方戏的代表。这一下子让我们很兴奋,也很骄傲,同时也感到了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从北京回来以后,我们对于创作的势头、创作的导向和理念更为坚定了。坚持为老百姓创作、反映现实生活以及周遭平凡的人,不断地下生活、走基层、下社区,这些都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去年十二月份刘奇葆部长听过我们的汇报之后也深受感动,这不是对我个人的肯定,而是对这个剧种以及一代代老演员老艺术家们积累的成果的肯定。”
从去年开始,停滞了二十多年的“沪剧回娘家”的品牌活动又重新开启了,今年二月底三月初集合了上海各大沪剧院团优秀剧目和众多推广活动的“沪剧艺术节”也将首次“联合出击”。作为上海沪剧院这艘大船的掌舵人,茅善玉是幸运的,也一定是艰难的,在她眼中,艺术工作者自身要有修为、要有使命感,同时也要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沪剧是全国几百个地方剧种中的一朵鲜艳的花,是最能够代表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之一,面对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和发展契机,沪剧人一定会紧贴时代、继续努力,锻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自觉和时代高度。
演出信息:
沪剧《邓世昌》
5月14-17日 晚上7:15 逸夫舞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