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来到上海沪剧院考察调研,并为沪剧传承发展支了几招。其中,大力推广上海方言,打好沪剧群众基础的观点,更是震聋发聩。

沪剧流行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申曲”。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到了2006年,沪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们上海地区最具代表意义的传统戏曲之一。

早在今年9月,刘奇葆部长就体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戏曲发展传承的关心之情.在北京做调研的时候,他就指出要"推动戏曲艺术活起来、传下去。"各位网友一定好奇了,刘部长在上海沪剧院给“阿拉”沪剧支了啥招呢?

支招之一:定好发展方向 练好外功

据东方网获取的独家消息,刘部长一行来到上海沪剧院的时候,沪剧演员正在排练厅里排演着新编沪剧《邓世昌》,熟悉“阿拉”沪剧的朋友们一定晓得,《邓世昌》这部作品很贴近今年甲午120周年和首个国家公祭日的时代环境哦,自首演以来,市场反映叫好又叫座。在刘部长看完排练以后,刘奇葆部长说,“现在是《邓世昌》演出的大好时机,沪剧现实题材作品比较多,这是你们的传统,是你们重要的特点,要继承下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会越来越好。”

刘部长指出沪剧要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向,指出沪剧未来发展的发力方向。“贴近现实”正是我们沪剧创作的优势所在,此招可谓是以己之长克敌之短。

支招之二:做好人才培养 练好内功

不得不提的是,刘部长还特别重视我们沪剧的人才培养,沪剧的传承。他指出“戏校要增加师资力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骨干演员不演戏了,可以聘请去戏校,保持全额工资,没有退休也可以去。人才经学校培养之后,院团自己再培养、发展。”

刘部长建议把骨干演员投回教育一线,这不但有利于沪剧后备力量的培养,也使得骨干演员能够“教学相长”,进步一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准。一旦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沪剧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将沪剧发扬光大。

支招三:推广上海方言 打好群众基础

鱼无水不生,沪剧要是没有了上海话这个方言基础,那就会失去观众基础。刘部长要求推广沪语,正是点明了鱼与水的关系,振聋发聩。

此外,刘奇葆一行还调研了上海京剧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