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镇是全国有名的“沪剧之乡”,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走进村居,声声美妙的唱腔飘入耳中,令人倾倒。

“传承”要从娃娃抓起。白鹤小学因地制宜,利用地域文化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开发实施《沪剧》乡土课程,让沪剧进课堂,让孩子们在学沪剧、唱沪剧的过程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瞧这漂亮的扮相,俨然一副大师派头。

依据目标,明确核心要素

设定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对沪剧艺术的浓厚兴趣,感知沪剧艺术“委婉的唱腔美”、“幽柔的招式美”、“乡土的着装美”,培养学生初步的艺术审美情趣;

2.以沪剧为载体,在与生活中的人、事、物的直接体验中萌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3.以沪剧为载体,增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归属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设计课程内容

学校以白鹤孩子喜闻乐见的人、事、物为素材线索,以一二年级、三年级、四五年级三个年龄段可接受的能力间距设计了课程内容和表现方式:

一、二年级:念诵“沪语童谣”为主——反映农村孩子生活经验、符合该年龄特点的篇幅短小、朗朗上口的上海方言童谣、儿歌。

三年级:哼唱“沪曲”为主——反映农村孩子生活经验、符合该年龄特点的篇幅适中、曲调熟悉的沪曲。

四、五年级:表演“沪剧”为主——反映农村孩子生活经验、符合该年龄特点的剧情完整、唱演兼备的沪剧。

结合实情,探索创编思路

沪剧曲目繁多、唱腔复杂、题材大多趋于成人化。如果直接引用戏曲的原有题材作为小学生沪剧的教材,学生会感到深奥、枯燥、不易理解。教师需要对浩繁杂多的沪剧曲目,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筛选、改编。

学校发放家长调查表,动员家长推荐适合孩子唱的沪剧选段,并按照预设的原则精挑细选,逐步确定了适合学生的沪剧创编基本曲目。随后,根据名曲名段的性质、旋律匹配不同主题。为避免盲目性,学校教材创编遵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来”这一原则,将选用和改编相结合,突出故事性,关注传唱性,提炼了“沪剧创编五步法”。

如,以白鹤历史与现代人、事、物为线索,初步创编出原创教材《家乡白鹤美》。包括,以“事”为主题的《白鹤,我们为你骄傲》,名曲名段《芦苇疗养院》; 以“物”为主题的《白鹤,草莓名气响》,名曲名段《办喜事》;以“人”为主题的《白鹤,草莓姑娘》,名曲名段《我是一颗星星》。

拓展途径,倡导多重体验

学习沪剧的方法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白鹤小学梳理出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多渠道感知学习,增强多种体验。

欣赏活动

听觉欣赏:通过播放录音达到沪剧欣赏的目的。主要欣赏一些通俗易懂的沪剧录音选段。

视觉欣赏:通过组织观看达到沪剧欣赏的目的。主要欣赏沪剧名段、学校沪韵社团展演节目等。

综合欣赏:通过视听相互结合,达到沪剧欣赏目的。内容有观看表演、录像等。

演唱活动

根据学生的声音、气息特点对唱段加以修正。采用图谱学唱法开展活动。其步骤为:熟悉旋律→理解记忆唱词→练唱重点、难点→整首学唱

表演活动

学生在学会唱、做,了解化妆和理解情节的基础上,以演出的形式边唱边用身体动作表现戏曲的韵味和情绪。

创编活动

引导学生用创造性的动作表现演唱内容,根据旋律创编歌词、动作、队形等。低年级创编“沪谣”——删选和仿编,中年级创编“沪曲”——剪辑和填充,高年级创编“沪剧”——拓展和连接。

主要成效

建构沪剧特色课程

依托白鹤地域文化的优势,学校对《沪剧》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分年段实施,将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外部条件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突破教科书的限制,汇聚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所获得的已有经验,极大拓展了课程资源,初步构建起《沪剧》这一校本化特色课程。

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在《沪剧》课程的实施中,学校师生共创编了沪谣12首、沪曲8首、小型沪剧2个。学生在学沪语、唱沪剧过程中,加深了对沪剧这一地方剧种的了解,获得了戏曲艺术的熏陶,激发起学生爱沪剧、爱家乡的情感,同时在传唱《芦荡火种》等优秀沪剧片段中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沪剧》课程的实施中,学生创编和传唱沪剧活动,促进了自控、自主、独创、灵活等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形成,为其综合素质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白鹤小学的《沪剧》课程的创编,既是对教师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的一种挑战,也是展示教师艺术才华的一个窗口。教师共同进行创意性课程设计,增强了自主意识与合作能力,从而真正成为校本课程的设计者和实践者。

形成和谐家校关系

目前,白鹤小学农民工随迁子女与本地户籍学生比为二比一,其生活习俗,学习习惯有诸多不同,文化差异在所难免。《沪剧》课程的开设,使得随迁学生在学说沪语、学唱沪曲、学演沪剧的过程中,有效突破了语言障碍、地域障碍及文化障碍,和本地学生一起快乐而融洽地生活、学习、游戏,无形中扫除了外来家长的戒备心理,形成了和谐的家校关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