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女儿》演一次我看一次,茅善玉的唱段我们全都会唱。”演出开始前一个半小时,美琪大戏院的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戏迷等着剧场开门,他们边等边讨论,把每一次看戏机会都当成了剧迷交流会。昨晚,上海沪剧院创排的沪剧《敦煌女儿》在美琪大戏院上演,参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原型樊锦诗也一个人来到现场观看,因为戏票老早就卖光了,一张多余的票都没有,连樊锦诗的小孙子吵着要看“漂亮奶奶”,都只能等到下一轮演出。
美琪门口,不断有没买到票的戏迷探过头来问一句:“有多的票子吗?”得到否定的回答后,只能悻悻而归。消息灵通的戏迷,知道当晚的《敦煌女儿》全程网络直播,马上在剧场门口散播,于是,一拨没有买到票的观众就守候在剧场门口,拿出手机观看现场直播。截止到演出结束,网络直播的观看量达到105.8万。
从虹口区赶来看《敦煌女儿》的贺阿姨散场后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剧中的唱段,昨天正巧是她的生日,1张《敦煌女儿》的戏票是她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平时她就非常关注上海沪剧院的动态,《敦煌女儿》的幕后故事她看了无数报道,对于这部戏的题材选择,贺阿姨表示:“紧跟时代,看完让人充满正能量,我非常喜欢。”
由于这次装台时间紧,以往2天的装台时间必须压缩到1天完成,舞美团队采用了车轮战应对。前一晚的演出《红军故事》还在拆台,运景的5辆卡车已经在门外等候,30日凌晨零点工作人员开始陆续卸车,早晨8点开始装台,下午1点走台,50多名舞美工作人员彻夜奋战,对每一颗螺丝、每一只灯、每一块布景都反复确认调试,确保十二艺节的首秀成功。
首演一年多以来,《敦煌女儿》已经演出五十余场,主创团队几乎没有休息过。今晚是《敦煌女儿》的评委场演出,大考在即,主演茅善玉反而把节奏放慢,养精蓄锐,以平常心呈现出最佳的演出状态。谢幕后亮相的樊锦诗掀起了现场的高潮。看到她花了数十年心血完成的数字敦煌项目借助多媒体的帮助呈现在了舞台上,樊锦诗激动地说:“上海沪剧院精雕细刻、不断打磨作品的工匠精神太感动我了。《敦煌女儿》越演越好。我今天来,既是慰问,更是致敬。”(记者 赵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