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适逢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解洪元诞辰100周年,大家深深地怀念他,不仅因为他对沪剧艺术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更因为他的戏德艺风素来为人所称道。
一
解洪元曾经被观众称为沪剧皇帝。他创造的解派艺术是沪剧最有影响的男声流派之一。他是江苏镇江人,生于1915年4月 11日。父亲是曾追随孙中山先生闹革命的热血青年,很早就因病去世。解洪元幼年丧父,母亲投靠亲友,含辛茹苦把他养大。生活相当艰难。
少年时代的解洪元有一次从箱底发现一张孙中山签发给他父亲的委任状,兴冲冲只身闯去南京,以为可以用它来找一个职业,不料无人理睬,后来流落到苏州。他在玄妙观遇到京剧草台班演戏,产生强烈兴趣,主动投奔,被花脸演员杨奎官收为徒弟。当时学京戏,师傅要求很严,动辄挥鞭抡拳。14岁的解洪元经常被打得死去活来。他不堪忍受,半夜起来对熟睡的师傅恭恭敬敬三鞠躬,然后偷偷地跑回上海家中。
解洪元京剧虽未学成,但这段经历却使他终身受益。他后来创造的解派唱腔,有不少借鉴了京剧曲调。回上海后,他看到当时本滩的演出,也十分喜爱。经人介绍进了丁少兰戏班,拜艺人侯国廷为师,开始学唱本滩。这一次解洪元学得很用功,几个月下来已经能唱一些小角色。后来在敬兰社,解洪元接触到当时被称为小生泰斗的夏福麟,听到他舒展大方、浑厚有力的演唱,觉得很适合自己的嗓音,下决心向夏福麟学戏。由于解洪元当时已经拜别人为师,夏福麟不肯正式把他收归门下,但他却学得更起劲,死心塌地跟,亦步亦趋地学,在艺术上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解洪元17岁起参加中山社在杭嘉湖一带漂泊卖艺。他以青年人特有的锐气尝试走新路,把当时轰动上海的京剧《火烧红莲寺》搬上申曲舞台,还以清装演过《狸猫换太子》。当时艺人文化程度很低,解洪元小时读过几年书,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改编的工作。好在当时申曲实行的是幕表制,只要分场次、定内容、派角色就可以。角色的台词、唱段和动作都靠演员临时发挥。经过几年闯荡,中山社在杭嘉湖站稳了脚跟,解洪元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在艺术上逐渐走向成熟。
二
“八一三”淤沪抗战时,杭嘉湖一带成了硝烟滚滚的战场。中山社只得匆匆逃回上海租界。在上海演唱的申曲班社对终年闯荡的演员多少有些轻视,称他们是"跑码头先生"。解洪元对此愤愤不平,决心破釜沉舟,搞出名堂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把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改编成中国化的《银宫惨史》上演。戏里太子哭坟的唱段,大胆吸收京剧"五音联弹"的曲调,形成既悲愤又激昂的新腔。这个唱段开了申曲解派的先河。当时观众反响强烈,到电台点唱的络绎不绝,上海街头巷尾也到处传唱。不久他在《董小宛》中扮演顺治皇帝,又借鉴锡剧大陆板的曲调演唱戏里的"金殿赞美",结果又大受欢迎,尤其起腔前四句旋律,异峰突起,使人过耳不忘。这两个唱段使解洪元在申曲界声誉鹊起,成了观众趋之若莺的红小生,很多人把他的新腔称为解派唱腔。
《董小宛》剧照,解洪元饰顺治帝,丁是娥饰董小宛
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隆重推出根据美国同名影片改编的《魂断蓝桥》。这次演出演员阵容空前强大,解洪元扮演男主角葛路林,同台登场的还有张谷声、夏福麟、孔嘉宾、王雅琴、戴雪琴、顾月珍和凌爱珍等著名演员。在电影话剧界人士的积极参与下,他们对演出形式作了重大变革,首次摒弃幕表制,采用固定剧本,舞台软景改为立体布景,化妆改水彩为油彩,并大量运用灯光和音响效果。作为头牌小生,解洪元在这场变革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种较先进的剧场艺术引起广泛关注,申曲从此改名为沪剧,整个剧种面貌很快为之改观。
新的演剧方法使解洪元在表演上打开了新的天地。他接着又主演了《夜深沉》、《贤母孝子》、《野蔷薇》、《妾无罪》、《女窃再风流》和《压寨夫人》等剧目。这些戏相当一部分由他亲自参与编剧,其笔名"羊角先生"一时萤声剧坛,为圈内外人士所推崇。他的表演更向现实主义风格靠拢,讲究塑造人物,刻画个性,给观众留下很深印象。他和顾月珍、丁是娥联手组建的上艺沪剧团己能向占据沪剧界龙头老大地位的文滨剧团"挑战",成为当时上座最好的沪剧团之一。很多报纸也开始把解洪元称为沪剧皇帝。
《女窃再风流》说明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