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12月11-13日,新编大型历史沪剧《邓世昌》将在逸夫舞台上演。日前在接受新闻晨报记者专访时,领衔主演《邓世昌》的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朱俭刚刚完成首次合成,还没能从剧情中脱离出来,“从艺22年,再加上戏校5年,我从来没有像在这部戏中那样声嘶力竭地呐喊过,也从来没有体验过那种热血沸腾、山崩地裂般的壮烈”。朱俭坦言,出演这部被誉为“阳刚大戏”的《邓世昌》,不仅是他个人艺术生涯的更上层楼,还直接影响到了他的现实生活。
为“邓世昌”瘦身20斤
2014年春节期间,朱俭拿到沪剧《邓世昌》的剧本,在研读剧本和相关历史图书的同时,也开始了另一项训练:瘦身。“在我概念里,邓世昌的身材必须是高大英武的。我身高是够了,但体型还有不足,所以当时就决定必须加强锻炼。但是我还有其他的大戏要上演,还要保持体力,瘦得太快也不行。从春节到现在,10个多月时间,我减了20来斤”。
除了外形上的“高大英武”,朱俭更是按照导演陈薪伊的要求揣摩角色内心:“陈导对青年邓世昌的定位,就是一个简单而执着的孩子,他一心一意想壮大北洋水师,为此他越级去见丁汝昌,甚至去见李鸿章,要知道这在当时都是杀头之罪,但他完全把生死置之度外。到了中年,他依然保有这种可贵的‘冲动’,否则也不会说我船上没炮弹了,那我撞也要把日本的吉野号给撞沉。当然,从青年到中年,他的性格也在成熟,不是盲目冲动。比如他很清楚以当时北洋水师的实力,是打不过日本军的,但上级要他打,战争一触即发,也不能给他更多的时间准备。除了英雄的一面,他在戏里也有很多的憋屈和无奈。”
首次遇到这么“喊”的戏
除了形体,朱俭面临的另一难题是《邓世昌》中大量慷慨激昂的白口(念白)。“大家都知道沪剧擅长表现儿女情长,我之前演的戏,像《雷雨》中的周萍,情绪再激烈,总体感觉也还是柔柔的,不需要声嘶力竭的呐喊。但是《邓世昌》中有不少军令,都需要用上力度。我从艺22年,从来没有哪部戏的排练像《邓世昌》这样,排到一半嗓子就哑了。”
虽然自己已经从技巧上克服了白口的难题,但朱俭说,一上台,往往是“感情”占了上风。“这是非常血性、阳刚的一部戏。比如海战中有一节,舰上炮弹用完了,邓世昌决定撞沉吉野号,但他不想让战友白白牺牲,所以让他们都带上救生圈,但自己却坚持舰在人在舰亡人亡,这里他有几句白口:‘好兄弟!准备好救生圈,只要有生的希望决不去死,记住我们是北洋水师致远舰!’每次排到这里,我都会用最坚定和有力的语气讲出这句有感情的台词,直到自己泪流满面被人物感动。”
“邓世昌”是一份个人答卷
沪剧《邓世昌》从邓世昌25岁演到45岁,而甲午海战当天正是邓世昌的45岁生日。对今年40岁的朱俭而言,沪剧《邓世昌》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一部作品。“出演这个戏,对我的个人生活都有不小的影响。比如我比以前更加安静了,会去思考更多的东西。剧中有一节,邓世昌做出撞沉吉野号的决定,士兵们表态‘誓死追随大人’,一帮人一步一步往前走,没有一个退缩。那一瞬间,我忽然理解了小时候说的红领巾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我切实感觉到我今天开的这车,住的这房子,吃的这饭,我能在这演这部戏,实实在在的都来之不易。”
朱俭觉得自己真切地理解和贴近了“邓世昌”这个人物。“我们第一次合成结束,陈导就对我说了一句话:你过来,咱们抱一抱吧。我们就拥抱了一下。《邓世昌》是我入行以来的一个答卷。不管正式上演时观众的反响如何,我都觉得对得起自己了,我切切实实地拼过这一把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