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沪剧团开年大戏《赵一曼》于日前在上戏剧院首演。前天,沪上戏剧评论家汇聚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办的《赵一曼》创作演出座谈会。赵一曼孙女陈红也特地从四川来到上海观看演出。她说,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沪剧,也听不懂沪剧,“原以为我在剧场里呆个几分钟就会走,没想到当音乐一响起,我就立刻被吸引了。这个舞台上的赵一曼,正是我心目中奶奶的形象”。
事实上,这并不是赵一曼第一次出现在沪剧舞台上。上世纪50年代,长宁沪剧团的前身努力沪剧团曾创作演出过《赵一曼》的现代戏。当时由剧团团长、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顾月珍主演。“这是沪剧舞台上第一次出现共产党员的形象。”至今,该剧中的经典唱段“向党作报告”还在许多沪剧观众中流传。因此,这次重新创作演出沪剧《赵一曼》也是对剧团光荣传统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不少与会专家坦言,当听说长宁沪剧团要排演《赵一曼》,心中不免有点“担心”。众所周知,沪剧的曲调优美,富有江南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沪剧温柔抒情的唱腔风格与人们心中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形象相去甚远。而且,赵一曼抗日的主战场是在东北,表现这样的情境并不是沪剧的专长。不少专家心中产生了疑问:如何把以抒情见长的沪剧与这样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巾帼英雄融合在一起,既不失沪剧唱腔的特色,又使这个人物真实可信?
“看完演出后,我感到很高兴,可以说《赵一曼》是沪剧舞台上的一次新的突破。”戏剧评论家褚伯承说,考虑到沪剧特点,《赵一曼》的主创以写情为主。赵一曼与儿子宁儿分别前拍摄的一张合照自始至终贯穿全剧。而赵一曼牺牲前亲笔书写的遗书,则把母子情和爱国情融为了一体,将全剧推向高潮。“这样以小见大、扬长避短的处理手法,塑造了一个‘侠女柔情’、‘柔中带刚’的赵一曼形象,使她在舞台上有血有肉。”
“我们沪剧舞台太需要这样正气凛然的英雄形象了。有时候,戏剧的写意性比写实更能触动人心。”有专家指出,在不少影视作品泛娱乐化,“消费”英雄和民族苦难的今天,我们的戏剧舞台更应该承担起传播正能量的重担。剧作家陈达明说:“在我的少年时代,我就接触过描写赵一曼这位抗日女英雄的影视作品,当时这位英雄给予我的教育让我至今难忘。时隔50年,当她再次出现在沪剧舞台上时,我依然被女英雄的强大感染力所感动。由此可见,英雄的精神境界所能给予我们的震撼并不会随着历史的前行而淡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