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沪剧《邓世昌》是上海沪剧院为纪念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打造的精品剧目。该剧以甲午海战为背景,避开同类题材的电影戏剧作品,试图用今天的视角和当下舞台艺术的审美,使熟悉的题材产生新鲜的效果,进而唤醒现代人的记忆,激起当下观众的共鸣,颂扬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上的北洋水师
1895 年,甲午战争结束后不到半年,《新闻报》上连载了高太痴创作的《梦平倭奴记》。在这部短篇小说中,作者描绘了一个“留心华洋交涉之事”的狂生,在清廷战败后“愤不欲生”,梦中以布衣之身觐见皇帝,阔论平倭方略,于是率兵东征,擒获日本天皇,促其“悔罪投诚”,致倭奴求和,剑斩伊藤博文,醒来后才发觉是一场梦境。这部小说与当时反映甲午战争的诸多作品一样,展示了“天朝上国”突然之间遭到小国凌侵的幻灭心态。小说中的平倭故事带给人的,除了存在于梦幻中的复仇快感外,还有对现实不尽的悲愤。在此后的120年间,这个属于中国之痛的甲午战争,早已经在中国人的历史情结中,由虚幻的复仇梦转变成了冷静的强国强军梦,但这场战争的悲剧意蕴和历史镜鉴启示却始终萦系人心。
在长达百年的时代变迁中,对于甲午战争历史细节及其人事纠葛的考辨至今不歇,诸多的戏剧、影视作品都有颇不一样的描绘。文学作品显然不能解决至今尚未清晰的历史问题,但是却能够赋予足以彰显历史观照的现实情怀。作为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和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作品,沪剧《邓世昌》很好地吸收了当前甲午战争史研究的许多新成果,让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剧承载着深度的历史思考。
这部作品在“序幕”中展现了一群二十出头、血气方刚的年轻才俊,面对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要求,为巩固海疆而成为大清第一代海军将才。紧接着第一场便是17年后,时代环境已经有了很多不同,而随之展开的则是更为严峻的军队弊病和社会问题:军舰上日本细作刺探军情,军营中早已不见实战操练……尤为重要的是,在精力旺盛的海军官兵中,弥漫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有愁明朝会”的混沌、消极、陈腐的精神困境。这些散落在剧中人言谈话语中的现实之一斑,成为甲午海战前中国海军基本的生存态势。显然,这些内容都不能非常准确地揭示海战失败的历史原因,但是却以高度理性的描摹,展现着对于现实的警戒意义。
甲午海战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着中国人在背负历史遗产之时,更需要放眼世界,让国家真正走在现代强国的前列,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促成历史悲剧的诸多原因不再掣肘现代中国的发展。显然,沪剧《邓世昌》通过剧中人言谈中的局势渲染,已经将这些历史经验呈诸于观众面前。在此基础上,《邓世昌》采用“家”“国”双线结构,巧妙避开了战争场面的渲染,着力展现悲剧事件中的悲壮情怀,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以邓世昌为中心的海战英雄。
由邓世昌与何如真引出的故事线索,力图通过家庭情感来刻画邓世昌细腻的精神世界。剧中的邓世昌夫人何如真,以“军人妻”特有的温柔、善良和理解,成为海军男性世界中靓丽的点缀,她在剧中不多的几次出现,总是追随着对于“家”的特有情感。当邓世昌准备越级上报时,她关心丈夫的前程,对于丈夫的爱护集中地体现在“你若有险家怎安,爹娘孩儿失所依” 这样朴素的立场;当邓世昌海战前夕与妻诀别时,她坚持要给丈夫过好生日,对于夫妻情感集中地体现在“不管你走得有多远,我都会生生死死等着你”这样坚定的态度。这些看似是小家儿女的小见识,却是基于生命个体的真情感。有此映照,邓世昌便从小家的温馨中,更加坦然地张扬起“国不宁来家怎安”“自古子不嫌母丑,血脉相连情相关”的大义。
由邓世昌和刘步蟾引出的故事线索,力图通过海军生活来刻画邓世昌刚强的个性品质。在开战之前,面对着平八郎的招降,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3个曾经一度有过嫌隙的将领最终携手,张扬起颓败国运中最难得的丈夫义气。刘步蟾、丁汝昌的经历是有缺陷、有波折的男人成长历程,却是基于生命遭际的真性情。有此映照,邓世昌便从小群体的自省中,一步步地成为坚定的不随波逐流、不自暴自弃、“逆风独行去寻光明”的大英雄,而他的“合力来回天”的理想,也融入了诸多战友的生命期待。
“家”“国”两条情节线索,彼此交映,彼此推进,让邓世昌成为一个丰富、立体、鲜活的艺术形象。无论是历史图景,还是艺术场面,甲午海战终归是一场悲剧。但是,当战争中的儿女情长与英雄气概交相呼应,当北洋水师覆灭的悲剧来临之前,以邓世昌为中心的那一批海疆守卫者的心灵世界才显示出悲壮的美感。显然,青春健康的国民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沪剧《邓世昌》着力刻画的即是这样的人生,这显然不是《梦平倭奴记》情绪化的狂躁,也不是百余年来普遍充满在国人心中的难以平复的抑郁,而是一个现代中国在观照历史时应该具有的积极状态。
《邓世昌》在文本结构上的现代意识,是通过沪剧这一海上之声得以诠释的。沪剧是乡土气息很浓重的剧种,是现代特征很鲜明的剧种,当然也是青春朝气充溢的剧种。这三种艺术个性完美地结合成一体,让《邓世昌》的舞台呈现出浓郁的上海风格。特别是传统的“赋子板”曾经在生旦唱腔中演绎过众多精彩名段,该剧所表现的“悠悠中华数千年”一段,一改传统经典作品中抒情委婉的情感宣叙,而以大气磅礴的英雄豪气取胜,既是对既往风格的拓展,也是基于特定艺术场景、情境进行的创造。在剧作中能够听到京剧高拨子的慷慨激昂,也能够品味到现代流行歌的旋律,让这部戏很主动地表达着传统戏曲在寻求现代风范时的艺术探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