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么日头歇歇夜,月儿相帮么来照亮哎……”上世纪80年代末一个深秋,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的山路上,村妇汪美红顶着月光挑着担上山。当时,生活艰辛的她不会想到,20多年后,以她的故事创作的沪剧《挑山女人》会红遍大江南北。
复制版、跨剧种,同样引爆观众热情
在昆山市阳澄湖畔的巴城镇,退休职工陈玉怡在网上偶然看到沪剧《挑山女人》的录像。她兴奋地对丈夫说:“如果我这辈子一定要做一件事情,我就一定要学这个戏,要演王美英!”
查找了《挑山女人》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的演出时间,陈玉怡向社区里同样退休的阿姨妈妈使劲宣传,说服她们一起去上海看戏。连看两场后,伙伴们个个响应陈玉怡的提议,决定将《挑山女人》搬上社区舞台。
没有乐谱,就花钱请懂乐谱的人来记录和解说;没有老师,就对着录像,不仅要学唱词与台词,还要学沪剧的发音和曲调;没有道具布景,陈玉怡就与伙伴们动手制作……磕磕绊绊三个月,一台像模像样的《挑山女人》被复制搬上社区舞台,引爆当地观众的观剧热情。陈玉怡的丈夫回忆:“当天剧场里面坐满了人,连走廊里都加满凳子。演出时,剧场里很安静,只听到抽泣声。”
演出反响热烈,很快引起社区领导及地方政府的重视。苏州市文化局局长与上海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相熟,偷偷带她到巴城看戏。华雯说:“业余爱好者的很多台词咬字不准确,曲调也不是唱得都准,但我还是被深深感动了。一个文艺作品被人学、被人传,真正走到人民当中去了。只要是公益演出,我都支持。”
如今,除了巴城,青浦重固镇等地也在筹备克隆一版《挑山女人》。此外,豫剧、黄梅戏等其他剧种,也跨剧种移植《挑山女人》。各种版本的《挑山女人》,将在各地开花。
学选段、比唱腔,都在传递正能量
在沪剧之乡太仓,已退休的太仓市原副市长高阳追看十几遍。“他跟我说,看戏时总是想到小时候自己母亲的艰辛。”太仓文化馆辅导干部陆瑛说:“他提议我们搞一个《挑山女人》金曲大奖赛。”后来,上海宝山方面主动请缨,接手主办《挑山女人》面向全国的金曲大奖赛。从去年8月开始筹备,大赛吸引了约400人报名。
初赛在上海举办时,华雯是评委之一。“唱得太好了!许多业余票友的水平之高,堪比专业。比如父母在青浦打工的12岁小学生孙梦燃,讲不来上海话,却能唱得让我以为她是地道的上海人;一位名叫沈燕春的小学老师,她患胃癌10年,人非常瘦,却唱得动人心扉……”
为了让参赛者深刻体会“挑山女人”的生活,去年12月底,大赛主办方将复赛放在汪美红生活的齐云山。登山途中,选手分组进行打结、挑担、烧菜比赛,最后在山顶汪美红开设的茶馆里进行比赛。一位男选手挑着50来斤的担子,走了几步就气喘吁吁,“难以想象汪美红挑了几十年。这大概是我人生中永远不会忘记的经历,至于拿什么名次已经不重要了”。
“我原来只是认为,《挑山女人》出现了,对处于艰辛生活中的汪美红、处于低谷的宝山沪剧团,将带来许多变化。”华雯说:“现在看来,该剧带来的积极乐观的正能量才是最可宝贵的。很多年后,或许还会有人记得,曾有一部戏给他们送去一股暖流。宝山沪剧团《挑山女人》至今已演出200多场,一部戏曲作品走到这个地步,值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