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七家院团、八下基层、九台大戏、历时十天的首届上海(奉贤)沪剧艺术节在上海奉贤会议中心礼堂落下帷幕。

作为沪剧历史上首次举办的艺术节,本次活动为观众奉献了13场演出,并同期举办3场沪剧名家文化讲座和一次沪剧主题百姓论坛,各类活动总计30项,3万多名基层民众参与其中。艺术节以精彩的剧目、强大的阵容和最低10元的公益票价,受到了基层百姓的热烈欢迎,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扎根基层,服务百姓

去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等领导深入上海沪剧院调研,对剧院长期坚持深入基层、扎根人民,长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以文艺作品记录时代变迁,给予高度肯定并寄与殷切期望。刘奇葆对上海沪剧院的鼓励,让上海沪剧界深受鼓舞。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中宣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丰富城乡百姓文化生活,推动沪剧艺术繁荣发展,上海沪剧院联合上海宝山沪剧团、上海长宁沪剧团和上海勤苑沪剧团、上海勤怡沪剧团、上海文慧沪剧团、上海彩芳沪剧团这六家国有、民营沪剧院团,在市郊奉贤举办旨在“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首届上海沪剧艺术节。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和文化担当。深化文艺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戏剧回归百姓,让老百姓有机会看到好戏,让戏剧创作者心里惦记着百姓。作为上海的本土剧种,沪剧在上海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此次沪剧艺术节,七大院团都拿出了最好的剧目,派出了最优秀的演职员阵容。《邓世昌》、《金绣娘》、《51把钥匙》、《贤惠媳妇》、《恩怨情未了》、《母子岭》等演出剧目,或关注当代生活,或歌颂民族英雄,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了正能量。

七大院团抱团取暖

新时期以来,在多元文化格局下,因沪语语言环境缺失、观众群萎缩、优秀原创剧本难求等因素,沪剧艺术的发展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困境。为修复沪剧文化生态,推动剧种繁荣发展,沪剧人一直在积极致力于优秀新剧目的创排、演出市场的推广和沪语的培训普及。

首届上海沪剧艺术节上,作为全国重点创作演出院团的上海沪剧院主动发起、勇于承担,联合多家剧团共同参与,是沪剧界在新时期的一次大合作,也是沪剧人为求剧种新发展抱团取暖所开展的一次自觉行动。

本届沪剧节让沪剧迷过足了戏瘾。有多场演出,没有买到戏票的观众聚集在剧场门口,希望能等到退票。而演出小分队更是进行了8次下村镇慰问演出,演职人员深入奉城、奉浦、海湾、四团、庄行、青村等村镇敬老院、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村民广场,场面温暖感人。敬老院慰问,老人们声音哽咽,拉着演员的手,久久不肯松开;露天演出,乡亲们顶着冷风使劲鼓掌,原定半个小时的节目延长到一个小时,那些经典的传统唱段,最后都演变成大合唱。

《年轮》回望剧种足迹

沪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凝聚着一代代艺术家的辛勤付出。沪剧艺术节闭幕式上,为感谢老一辈沪剧艺术家所做的贡献,与会领导为王盘声、韩玉敏、张清、顾珍珍、杜智华、赵惠芳、沈仁伟、吴素秋、刘银发、沈惠中等老艺术家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和纪念奖杯。

而为本届沪剧艺术节专门创作的《年轮》主题演出,也于闭幕式后上演。整台演出采用全息投影技术,从沪剧演出的漫漫长河中撷取部分剧目的精彩片段,把颗颗闪光的珍珠错落有致地串联组合,如城市年轮,通过剧目内容展现上海这座城市100多年来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历史风云和沧桑巨变。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步的沪剧艺术是黄浦江水拍打出来的上海声音,沪剧的发展始终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透过纷繁多姿的沪剧剧目可以看到上海城市发展的每一次重大行进变迁。上海的城市发展,基本上都在沪剧舞台上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脚印。整台演出由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担任串讲人,《陈化成》、《阿必大回娘家》、《一个明星的遭遇》、《日出》、《茶花女》、《星星之火》、《年轻的一代》、《鸡毛飞上天》等观众熟悉的剧目片段,华雯、钱思剑、吕贤丽、朱俭、王勤等知名演员和王丽君、洪豆豆等青年骨干,都有精彩表演,受到观众好评。

吸纳各方力量办节

办沪剧艺术节,单靠上海沪剧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把艺术节办好,上海沪剧院在上级单位的关怀下,大胆吸纳各方力量,确保了沪剧节的圆满成功。

中国剧协、上海文联、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等业内上级单位作为本次活动的指导单位,不仅为活动提供了实在的指导和帮助,也提升了沪剧节的规格和影响力;首届沪剧艺术节放在奉贤,奉贤区政府出任指导单位,奉贤区文广局参与主办,不仅在资金方面给予基本保障,而且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保证了项目安全、高效运行;SMG艺术人文发展基金会作为支持单位,不仅为活动免费提供了大量电视摄录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还在电视台、广播中公益播放沪剧节广告片;上海剧协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全程参与,积极协调各方工作;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分党组书记季国平,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等领导亲临现场参与活动;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大量宣传报道,扩大了沪剧节的影响力。

通过操办首届上海沪剧艺术节,已初步形成各方合作机制,并确定第二届上海沪剧艺术节于2016年1月在静安区举行。

沪剧要常“回娘家”

首届上海沪剧艺术节,通过系列演出、普及讲座及下基层慰问等活动,让市郊的观众在家门口就看到了上海本土戏曲。可以说,这是上世纪80年代由老一辈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等倡导的“沪剧回娘家”活动的很好延续,是“种文化”的重要途径。沪剧是上海地方戏,市郊6000平方公里的人文故事及方言传承,是沪剧的根基。本土剧种、方言演绎,让沪剧在申城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在市郊更有大批戏迷和观众。贴近现实生活、扎根本土方言的沪剧,大有观众所在,也大有市场活力。上世纪末兴起的“沪剧回娘家”活动,曾持续举办10年,上海沪剧院还曾和马桥镇、马陆镇签约结对,每逢新年,老中青三代沪剧名家必定深入农村,为农村观众演出。直到现在,当时沪剧明星演出的情景以及和郊区沪剧爱好者共同演唱的场面,还让农村观众津津乐道、记忆犹新。

今年,把深受农村观众欢迎的“沪剧回娘家”活动,扩展成上海沪剧艺术节,不啻为传承沪剧艺术的好举措,既可以让沪剧演员通过“回娘家”汲取创作灵感,增加和本土观众的感情,与广大农民观众面对面、心贴心地互动,也让舞台上的上海声音绵延不绝。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