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甦萍,新时期的沪剧表演艺术家,走过了35年的演出岁月,先后主演了50余台沪剧大戏,塑造出一大批鲜活的舞台形象。她主演的西装旗袍戏《秋海棠》、《魂断蓝桥》、《雷雨》,新编演的现代戏《母亲的情怀》、《废墟上的爱》、《苏娘》、《梦圆曲》,以及去年12月登台亮相的新戏《小巷总理》等,影响广泛、闻名剧坛。她先后荣获了上海青年戏曲演员会演“红花奖”、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最佳表演奖”、上海“白玉兰”主角奖等全国和省市级奖项。2007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沪剧陈(甦萍)派艺术”被正式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 西装旗袍戏 崭露头角

 陈甦萍之所以能够走上从艺的道路,和她的母亲的爱好密切相关。陈甦萍的母亲是个戏曲爱好者,她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在了女儿的身上。“文革”一结束,剧团恢复招生,母亲就让她去报考。天生聪颖的陈甦萍,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一举中鹄,考进了长宁沪剧团。

进了剧团以后竞争很激烈。每上一个新戏,剧团会把丁是娥、石筱英、杨飞飞这些艺术家请来坐堂,给每一位青年把脉、打分。正好那年剧团要排演新戏《梅宝》,领导提出让陈甦萍参加排练,演梅宝。

 说起那次演出,陈甦萍印象非常深刻:“那个时候唱梅宝,导演是安排我从观众当中上场,就是看到爸爸(秋海棠)昏倒在台上的时候,我一边叫"爹爹",一面从观众席当中冲上舞台。这个一声"爹爹"叫了以后,石筱英老师说,俗话讲"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你这个一声"爹爹",把我眼泪都骗出来了。她说,"小姑娘你不简单!"石筱英老师看了以后很感动,就跟我们领导说"这个小姑娘有培养前途,在台上跟我年轻时很像"。这个时候解洪元、丁是娥老师都来看戏的,解老师讲我像年轻的丁老师,他也很喜欢我。”

 也许是解洪元的一句话,丁是娥老师也对陈甦萍疼爱有加。平时有票友活动、乃至有海外的沪剧迷回来,丁老师总会把陈甦萍带去,让陈甦萍给大家演唱她自己的著名唱段,“从前有个小姑娘”。

潜移默化,石筱英、丁是娥这些大家的演、白、唱,一点一滴,印在陈甦萍的心里。至今让陈甦萍遗憾的是,那时人小,不懂得唱戏有一个拜师归宗的问题,不懂得提出来拜师,只是每演一次新戏,把老师请来讲解、提意见,所以很多东西学得还不够。

 让她更加感动的是,丁是娥老师走了以后,石筱英老师主动提出了这个问题。在上海电台、电视台为石筱英举办舞台生活纪念专场的时候,石老师说,我有一个心愿,沪剧界我有喜欢的四个人,我准备收他们做学生,这四个人是诸慧琴,陈瑜,倪幸佳和陈甦萍。陈甦萍讲,“这就是一种缘分。很多人讲,我唱的时候,唱出来的味道跟石老师年轻的时候特别像,特别是唱腔当中,运腔比较圆润,俗话讲转弯转得蛮适意的;音色也蛮甜的。当然我没有石老师那么好,石老师声音是真的甜。”

 陈甦萍第一个主演的大戏是《魂断蓝桥》,这出戏演出以后很受欢迎,“记得当初在常州的红心剧场,我们就演了一个月。那时我去常州的商店买东西,营业员从来不肯收我钱,都认识我了,比上海的观众还要迷。”自此以后,《魂断蓝桥》、《歌女飘零》、《蝴蝶夫人》、《少奶奶的扇子》、《秋海棠》……一出出沪剧传统戏当中,陈甦萍总是以主要人物登场,她的演出、唱腔,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

 2006年,爱尔兰国庆期间,与上海有着文化交流的爱尔兰科克市要上海请一台戏去演出。上海文广局决定让长宁沪剧团去,为了保证演出质量,领导当机立断对剧组进行重新组合,由陈甦萍演繁漪,请著名演员陈瑜来演鲁妈。在爱尔兰演了两场,没想到,整个演出极受欢迎,演出结束,观众起立鼓掌长达一刻钟之多。观众都是老外,陈甦萍问翻译,他们是不是出于礼貌所以拍手?翻译就问了观众,观众说,我们真的觉得很好。第一,演员在舞台上很漂亮,特别是中国的旗袍把女性的美显露出来了;第二,这个戏我们看得懂,爱情是不分国界的,音乐也是不分国界的,中国的江南丝竹虽然不了解,但我们觉得是天籁之音。之后,剧组还受科克市女市长的邀请,参加第二天科克市国庆节的演出,演奏的是《春江花月夜》、《紫竹调》。

 2 编演现代戏 成绩斐然

 一个剧团能否生存,一个剧种能否传承,很大程度上,与能否经常出新戏、出观众爱看的戏,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一个区级剧团,长宁沪剧团每年要演出400多场。不仅演出经典的传统戏,更注重于一年出一个新戏。剧团在长期致力于沪剧现代戏探索和实践的同时,加大改革力度,以创作演出富有时代特征、现代大型沪剧为特色,开拓演出市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长宁模式”。尤其是陈甦萍担任长宁沪剧团团长以来,新戏连连。

 2008年7月,汶川大地震后,长宁沪剧团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创作、演出了《废墟上的爱》,以一座震塌的学校为切入口,重点描绘了几个家庭在震灾中的生离死别;2010年10月,一部描写世博题材的《梦圆曲》,应声入地,全剧写日本留学归来的秦枫为继承父亲“织出世界一流丝绸在万国博览会上得奖”的梦想而历经磨难,生动展现了几代中华儿女为发展振兴民族经济的奋斗精神;2011年6月,一部描写在解放战争年代舍生忘死、为党奉献的感人故事的《苏娘》,与观众见面;2013年12月,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创排的《小巷总理》登台亮相,一个接地气的、上海基层干部的形象,又一次感动了看戏的人。

 这些戏,题材、样式、风格各异,但是,注重演出质量,把好看的故事、好听的唱腔、好人的形象,奉献给观众,是陈甦萍的原动力。剧团先后荣获市世博局等部门颁发的“迎世博优秀创意项目贡献奖”,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颁发的“新剧目展演优秀演出奖”。

 陈甦萍不但是一个成功的组织者,而且还是一个优秀的演出者。从描写下岗女工的《母亲的情怀》,到讴歌未婚姑娘收养弃婴的《金亮的心》,从表现农民致富的《金桥恋》,到演绎浦东开发真人真事的《滨江情缘》,从《文红老师》、《陶行知》,到反映抗震救灾的《废墟上的爱》……十多年来,陈甦萍排演了许多贴近百姓喜怒哀乐的戏,形象地展现了时代女性的自尊、自立、自信和对生活的热爱,其中尤以母亲形象和教师形象更为生动传神,有人戏称她是沪剧界“母亲和教师的专业户”。

 3 开创新流派 告慰先贤

 三十余年的舞台生涯,陈甦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984年,长宁沪剧团复演《八年离乱》,年仅23岁的陈甦萍饰演素芬,在当时的大众剧场红灯高挂,竟连演100多场欲罢不能。在这个戏中,陈甦萍的成功主要还是沿袭着沪剧艺术家顾月珍的演唱特点,扮演素芬时的唱腔委婉沉郁、字字血泪,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尤其一段“一江春水向东流,流不尽我素芬的血和泪,这黑暗的社会吞没了我……”极具“顾派”唱腔的魅力,非常有韵味。

 复演名剧是一次学习的过程,这对陈甦萍的沪剧的根基积淀,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陈甦萍注意把各种流派唱腔优点,结合自己的条件来学习、来舒展。陈甦萍的演唱兼有石筱英的甜糯酣畅、丁是娥的委婉干练、筱爱琴的清丽甜美、顾月珍的幽咽柔美、杨飞飞的醇厚沉郁。而这些流派唱腔,在不同的戏、不同的人物身上,都被陈甦萍消化、融通,最后演化成自己的唱腔。

陈甦萍说,在《母亲的情怀》中,她融汇运用了石筱英和丁是娥两位老师的唱腔,“两者相融合的,比如说,唱到自己子女教育当中,碰到困难的时候,用丁老师的比较注重塑造角色的唱腔去安排;但是跟教授产生爱情的过程当中,那些唱,我用的石老师的石派。”

《废墟上的爱》,由于特定的环境,陈甦萍打破了自己委婉、优美的唱腔造型,既没唱石派也没唱丁派,而是按照这个人物在当时环境中,应该有的气氛。在废墟上抱起孩子尸体的时候,她选用了杨飞飞老师的“杨派”,同时大量运用了沪剧里不常用的4、升4等半音。当老师跑去学校,她没有看到学生,只看到一个一个书包,散落在废墟上,那时的一段“惊见书包”,唱得简直可以用“声嘶力竭、痛彻心扉”来形容。每场演完,他们都累趴在后台,全身心地投入,身心疲惫,一股神回不过来

 《苏娘》是获得了两年一度的市委宣传部和文广局新剧目奖汇演的优秀演出奖,可是就如某些专家所说,“这个戏从剧本来讲还有太多的不足,但是我们觉得你(指陈甦萍)的唱腔、表演已经很成熟了,你这个戏就是人保戏”。戏里狱中母子对唱、第六场苏娘痛斥陶忻杰的大段赋子板,以及剧终哀悼儿子等几大段唱,被陈甦萍演绎得声情并茂,十分感人。

陈甦萍近照

陈甦萍近照

《小巷总理》中,陈甦萍饰演居委会书记潘雅萍

《小巷总理》中,陈甦萍饰演居委会书记潘雅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