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建团三周年的庆贺活动,上海沪剧院青年团日前为12位青年演员举行了一个简朴的拜师仪式,并将在本月底推出4场主题演出。上海沪剧院青年团是目前沪上戏曲院团中唯一一个青年团,这个由近30位20岁左右的青年演员组成的剧团这几年颇为引人注目,三年来排了6部大戏、近30出折子戏,演出近300场。在这些数据背后,是上海沪剧院三年来对青年团坚持不懈的精心培植。

一枝独秀

上世纪80年代左右,上海的京剧、越剧、沪剧、淮剧等戏曲院团都曾有过青年队、青年团。但随着戏曲大环境的变化,演出市场萎缩、院团规模缩小、戏校招生困难,青年团也因此渐渐消失。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告诉记者,他们74届当年就成立了青年队,后来变为青年团,再后来成为沪剧院三团。不过茅善玉之后上海沪剧院又培养过两届新人,却都没有再成立青年团。茅善玉说,成立青年团的好处显而易见,那就是能给青年演员更多的机会。“如果他们打散了分到团里,只能长期给我们当配角,‘武功’会废掉。”因而,这一届学生还在戏校学习时沪剧院就有意识为他们配全行当,“虽然有时候我们这里的成熟演员也可以充实进去,但我希望他们自己有一整套班子。我感到欣慰的是,这一届出来的不是几个学生,是一个整齐群体。”这次拜师,沪剧院也有意识配合行当,除了沪剧传统的“主流”行当花旦、小生之外,老旦、老生、丑角等行当的青年演员也得到了拜师的机会,得以拜在自己所敬仰的前辈门下。

赶超“主团”

既然成立青年团有利于青年演员的成长,为何这些年来青年团在沪上戏曲院团中却渐渐消失了呢?市场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演出市场萎缩的情况下,要让一个只有青年演员、没有名角儿的团在演出市场上坚持下来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上海沪剧院却做到了。据沪剧院统计,青年团成立3年来演出场次近300场,平均每年近100场,茅善玉告诉记者,沪剧院一年总的演出场次也只在150场至170场左右,也就是说青年团的演出场次已远远超出沪剧院的“主团”。

而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除了沪剧院下狠心力推青年团之外,茅善玉说还要感谢沪剧观众。“沪剧观众真是蛮好的,对年轻演员很好,他们也喜欢看到沪剧有接班人,虽然青年演员还很稚嫩,在舞台上也有不足,但他们还是以很大的热情来包容、赞美这些年轻演员。”茅善玉说。青年团成立三年间,《大雷雨》《陆雅臣卖娘子》等戏都已经在逸夫舞台演出多次,观众相当支持,现场气氛也相当热烈。

新的起点

由于有了大量的实践机会,青年团的演员在三年间成长非常明显,甚至已经有了一批他们自己的粉丝。而茅善玉希望他们能走得更远,因而在青年团成立三周年之际,举办了一个集体拜师仪式,青年团的12位青年演员拜11位名家名角为师。茅善玉说,拜师是梨园的传统,不过这一传统在上海沪剧院中断了近半个世纪。上世纪60年代后出道的绝大部分演员都没有再拜师。直到2007年,上海沪剧院才为青年演员举行过一次集体拜师仪式。

茅善玉说,这次青年团的拜师不同于上一次,一方面这次拜师的学生都还很年轻,大都在20岁左右,在艺术上尚未成型,刚开始懵懵懂懂地进行探索,“这时老师能给予帮助、点拨,他们的路会走得更顺畅。虽然以后的艺术道路还要靠他们自己,但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扶一把,送一程。”茅善玉还告诉记者,此次拜师充分尊重青年演员自己的意愿,由青年演员自己提出想拜哪位老师,再由沪剧院去与老师沟通。由于这次收徒的11位老师中有9位都曾在戏校教过青年团的学生,师生之间本来就有很多接触,所以大都一拍即合、各得其所。茅善玉认为这样的拜师更有利于青年演员的成长。

月底的4场演出中有两场是师生同台,这几天师生们都已经投入紧张的排练。茅善玉笑称,拜师之后老师们的压力也不小,因为也要比较,要“别苗头”,希望自己的学生不会输给别人,学生因此也感受到压力。这次拜师,还特意为青年演员区分了流派,茅善玉说:“在我们几代人中流派已经不明显了,现在给他们分一分,我相信若干年后沪剧的流派会恢复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