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邓世昌》舞台设计小辞典
孙大庆

刚接到这部戏的时候,我想的最多、也是导演陈薪伊先生反复提醒的“舞台空间化”、“视觉当代化”的问题。

邓世昌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且有1962年拍摄的电影《甲午风云》在先,沪剧《邓世昌》的舞台空间怎么处理?我在读完剧本、研究了导演阐述后设置了若干舞美设计的意象起点,隐藏在一个小系统中的词语碎片。

【海底世界】——海军军人的精神归宿

与大漠中的马革裹尸一样,葬身幽深的海底对于从容赴死的海军将士心安理得——所以这样的海底既不阴森也不悲怨,需要的是静谧、凝重,这与邓世昌们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的死有关,所以有壮志未酬的缓慢涌动,更有死得其所的平静。

【残片】——残破的、不堪的历史“残片”

“残片”式多层环幕由特殊材质构成不规则长条凹槽形式,突出“断裂感”,想来对表达挫败、挣扎、抗争、决绝等意象或有帮助。它可以提供一本残书所能提供的错落方式,在造型上又可以表现层叠的海浪、起伏的群山。

选择“残片”这一意象来做主要造型结构,最初是对于这台戏的总体意象定位,隐含着被撕破的动作“前史”;同时也因为我对它在两个核心场景中的表达较为满意:一是残片断口集中在顶部时的“海底世界”,遥远的舞台空间方位感;二是邓世昌的小家,最前沿的残片高高升起,其后层叠数重山,“大国”在远方,“小家”在眼前。

【套框】——一个没有背面的“箱式布景”样式

几何矩形“套框”与多层特殊材质构成的、不规则形“断口”式环幕配合,使环幕的不规则线条结构得以约束,契合沪剧样式的概括、简约,并形成总体造型形象的对比整合。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几何形会带有强烈的、思辨意味的“叙述感”,在贯穿全剧中会起作用:如小景别场次既可以通过灯光布局弱化,还可以依靠“套框”的局部形成有现代造型画面意味的小景别;在序幕中,沿“套框”内侧的纱幕缓缓升起之前,投影出历史文献的残片。

【龙旗】——国运、军势的信号旗

多次以不同吊挂高度出现的“龙旗”是对国运、军势的隐喻;如赌场中“龙旗”拖地、形同帷幔,表现猥琐败坏的不堪;以及“冲向吉野”中在劲风中剧烈伸展的壮烈,还有行辕中的腐败体制气息等。

【纵深】——澎湃、汹涌情感的深远起点

在舞台纵深方向的结构空间中,沉默的中华民族艰难走来,暗邃的星空斗柄翻转,是冥界海底遥望的现世,是军人坚毅地直视却看不透的宿命——从那里,邓世昌们的血肉身躯冲向吉野。

沪剧《邓世昌》的舞台设计就是由这几个关键词构成的。

沪剧《邓世昌》舞台设计小辞典

沪剧《邓世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