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要和陈瑜唱反调的意思---我最熟悉的他们这一代“老”演员就是陈瑜,也非常喜欢她的表演和许多代表作。陈瑜所说沪剧本是“唱新闻”----沪剧的特色就是如此。
可是时代变化了,这样的特色很难再行发挥---毕竟戏曲和电视连续剧的写实大容量再夹杂各种“武林外传”式的台词有着很大的不同。时间要控制场景要虚构还要有相当数量优美动听的唱段。
检点现在的戏曲(不限于沪剧和与沪剧同样有唱新闻特色的其他剧种),大量的剧目并不属于这一类型。原因正是在于这类剧目不好写---原因究属就不多展开了。
拿沪剧界近年创作上演的剧目来看看---
红叶魂是,应该属于唱新闻吧。戏很好,华雯和别的几位演员都很好,尤其是女主演相当出色。可是这样的主旋律真的为观众们热衷吗---这和它以及她能获奖是两回事。我是主张华雯再去勇夺二度梅的,就是因为这出戏是好戏!
其余的大概都不属于吧。所以陈瑜由此感叹今不如昔了。就算是联系到世博的两部大戏其实和唱新闻也毫无关系---指眼下的2010上海世博。
不能写不好写就导致了陈瑜的感慨。但是,真的要分析起来有些话也是值得再思考的----
比如“现在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但上海的沪剧一直受到欢迎,因为你们扎根于人民,把人民的生活用优美的唱腔表达了出来,所以一直为上海人民所喜欢。”----其中绝对不是唱新闻的意思。
写人民的生活,演人民的生活,唱人民的生活,和唱新闻根本就是两回事。
所以不必留恋《黄慧如和陆根荣》《阮玲玉》《鸡毛飞上天》《寻娘记》那样子的辉煌和轰动。
沪剧可以做到而没有做到的事情是----远远落后于当年对时代的反应对其他剧种优秀剧目的借鉴。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比如说原创沪剧《芦荡火种》也并非是唱新闻却获得莫大成功的同时,《红灯记》则是迅速地改编了电影《自有后来人》!它们一样是沪剧的骄傲---呵呵,我可不替沪剧谦虚啊---不是吗。
比如说迅速编演的《战斗在敌人心脏里》来自《保密局的枪声》;同名剧作《年轻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甲午海战》则来自《甲午风云》---我至今认为李默然的这部片子是他的巅峰之作而沪剧的成功改编则造就了张清邵滨孙丁是娥全新的舞台形象和流传久远的优美唱段。
不算久远的例子还有---想到啥写啥---《父子恨》改编自轰动的《团圆之后》,《野马》,《逃犯》,《不准出生的人》,《血染姐妹花》---来自《她含笑着死去》。
例子多多不一而足。
众多的非常好的例子大家一定能够回忆得起来可以补充许多许多。可是,这样的好传统现在在哪里呢。
我觉得非常遗憾,对此深表痛惜。
沪剧既没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国戏如此博大精深的家底,也缺乏真正称道得上的武功演练,那么在现代戏当代戏清装戏的范围内再一味地追求“唱新闻”而且是现在很不容易唱的新闻上面无疑是自缚手足。
完全应该跳出这个框框来---再说一句:沪剧的西装旗袍戏特色也是和眼下的任何值得唱的新闻很难有何交集。
因此,该发扬光大的沪剧优良传统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以短平快的手段发掘剧目,这样子沪剧才有源源不断的新戏---并且及时地把已经为大众关注的内容转化为沪剧舞台上的展演。
很遗憾的是话剧舞台非常及时地编演了当红电视连续剧《新结婚时代》而戏曲舞台上至今不去涉及这类题材-----真要说这同样是“唱”新闻,只不过这儿的新闻并非是真人真事的那一类。
把唱新闻转化为赶潮流,这就对路子了。----正如我前些日子感慨的:为啥风雨祠堂这样的好戏这样子像极了沪剧唱腔的宁波滩簧戏就没有落入沪剧界那些重量级人士的法眼里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