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不仅是乡音,还是文化密码的承载。呼吁了多年的沪语传承,终于在近日有了实质性进展——由巨东居委联手社区沪剧团队共同举办的巨东居委暑期特色活动“沪语训练营”终于开幕啦。
开幕当天,有近二十名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孩子的年龄多为4岁至15岁之间。而且,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而孩子却基本不会讲上海话。因此,“训练营”旋即开办。巨东沪剧团的优秀演员为主要师资,用沪语方言教学,让孩子们在课程中学上海方言、玩弄堂游戏、唱沪语童谣、明海派礼仪、听沪剧唱段、修都市气质、演经典沪剧,寓教于乐。沪语训练营“少儿班”主要通过情景学习,让10多位孩子能自信地讲沪语,并了解上海文化、热爱上海。据悉,“训练营”今后还将陆续推出新上海人班。沪剧团领队朱慧芳老师为“训练营”的孩子们精心准备了通俗易唱的沪剧选段,孩子在朱老师的带领下唱一句跟一句,短短的十分钟一个选段在伴奏老师的配合下,孩子们已经能用沪语流利的演唱了,在场的孩子家长、沪剧团老师们都树起大拇指“孩子的领悟能力真是强”。
语言学习的关键,是创造环境。仅举办一届“训练营”,并不足以抵御方言退化的浪潮。49路公交车上已经有了沪语报站,机场里也有沪语广播,大学社团里有“沪语社”,网上也有沪语网站。沪剧演员出身的导演徐俊甚至还专门执导过一台《上海爱侬•沪语童谣音乐会》,上演时,一票难求……在市民文化节中开设沪剧演讲大赛,在电视和广播媒体推出沪语专题节目并举办主持人沪剧比赛等等。只有全社会群策群力,创造充沛的沪语环境,才能将我们的上海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