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17日将在大剧院举办“上海的声音——沪剧宗师王盘声、杨飞飞流派非常演绎”专场演出,以两位年近九旬的老艺术家为聚焦点,集中展示沪剧艺术在过去100年的成长,届时不仅上海所有的沪剧演员悉数到场,沪剧名家名角登台亮相,其他剧种的名家名角,也将登台学唱沪剧王派、杨派的著名唱段,堪称沪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沪剧“总动员”。
沪剧是上海特有的地方戏剧种,深得市民大众的喜爱,它以戏曲形式保存着上海的语言特征、文化记忆和世俗风情。展示沪剧王、杨两个流派的艺术风采,其实也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示上海这座城市的一段文化记忆。
专场演出王派杨派的传人,将集中展示两位老艺术家半个多世纪艺术道路中创造一大批经典片段。其中既有《碧落黄泉》《卖红菱》《黄浦怒潮》《刘智远打更》《第二次握手》《陆雅臣卖娘子》《家》等脍炙人口的剧目,也包括了《金沙江畔》《打起背包走天下》等近年沪剧舞台已很少上演的片段。从年过古稀的沪剧老演员,到中生代及“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演员都将登台演唱。除了沪剧界之外,蔡正仁、关栋天、梁伟平、秦建国这4位昆剧、京剧、淮剧和评弹等不同剧种的名家名角将合作演唱王盘声的《艰难的历程》。而戏曲界“四大悲旦”戚雅仙、徐丽仙、杨飞飞、梅兰珍的4位来自不同剧种的弟子,也将别具创意的合作演出杨派代表剧目之一《龙凤花烛》中的选段;越剧名角赵志刚、萧雅,滑稽名角钱程、舒悦等将客串演唱沪剧,整场演出可以说是阵容空前、星光灿烂,真正是沪剧的一个总汇演、大展示。
在期待申城这个规模最大的沪剧汇演盛会,赞叹敬佩举办者的精心筹划和匠心独运的同时,不由联想到沪剧创作的现状,平日喜爱沪剧的广大市民的种种反映,沪上戏曲工作者对沪剧创新的热切呼唤。
沪剧作为上海本土市民最喜欢的地方戏曲,每逢上海逸夫舞台和各个剧院演出沪剧,在吸引广大市民前往观看的同时,中场休息和候场时,总会听到不少观众的议论,说现在沪剧看来看去,都是那些传统的保留剧目,不是《大雷雨》、《罗汉钱》、《芦荡火种》,就是《胭脂扣》、《庵堂相会》,演员还是那些演员,行头还是那些行头,唱腔还是那些唱腔。到了春节国庆等节假日,要么就是折子戏大拼盘,选一些《燕燕作媒》、《借黄糠》、《金丝鸟》等传统经典沪剧唱段,沪剧的演出和创作,二三十年下来一直没有变化,始终都是老样子。这些老观众的议论,听之每每让人十分感慨。去年上海沪剧院到北京参加汇报演出,前期先后两次在本市逸夫、城市剧院预演,结果也还是《雷雨》《日出》《瑞珏》等沪剧传统剧目,广大观众在欣赏品味沪剧经典剧目的同时,对比上海话剧、音乐剧等戏剧创作演出的精彩纷呈,都纷纷提出,什么时候能够看到沪剧演出新的曲目和剧目,呼唤早日看到上海传统戏剧的新创作、新变化。
沪剧作为上海本地的原创戏曲,之所以为上海市民所喜欢,就是运用上海方言特点创作唱段,吸取了话剧表演艺术的营养,表演老百姓生活中发生的喜闻乐见的故事。沪剧能赢得观众,靠的是浓郁的上海本土生活气息,重视刻画民间人物的表演传统,沪语糯雅的唱腔和独具特色的地方语调,对周围生活的细心观察与艺术表现,东方大都会都市气派的具体演绎,突破古典戏曲陈式化的形式创新表演方式,所以演起西装旗袍现代戏来非常好看耐看,才深得上海沪籍市民的喜爱。
市郊大地是沪剧创作的广阔天地,在传统沪剧表演的影响下,这几年来上海群众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推陈出新,创作了不少沪剧表演的新剧目,登台亮相就获得市民观众的普遍好评。如闵行区群艺馆凭着对传统沪剧的钻研,经过10多年的努力,从90年代开始,先后创造出了沪剧《花农嫁女》、《花缘》、《花样年华》、《如花灿烂》等5部作品,他们捕捉现代市民生活的题材,借鉴各地戏曲如江西采茶舞、湖南花鼓戏等表演形式,运用现代舞的表现程式,音乐剧的舞台布置和舞美形式,有机融合在群众沪剧艺术表演当中,创作的沪剧作品中,有3部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项的群星奖,花系列沪剧作品在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已累计演出100多场,许多市民观众看了一遍有一遍,期待花系列新的作品诞生。在中宣部组织的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活动中,评为全国先进单位,他们成功的经验,最主要的就是创新沪剧的表演方式,借鉴各种戏曲表演程式,运用现代舞台艺术方法,探索出一条上海本土传统戏曲的发展路子,在赢得演出市场的同时,也赢得观众的喜欢。
沪剧面对时代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如何在新的社会进程中创新发展,我们认为重要的是在坚持发扬自身艺术优势的前提下,努力借鉴各个地方戏曲的特色,根据时代的变化,观众的欣赏水平要求,不断推陈出新,打磨推敲,使沪剧自身的戏曲品格更加鲜明些。沪剧的生命力始终在于创新,要努力创新再创新,在方言的纯熟鲜活、唱腔的清新优美,故事情节更加贴近上海市民生活,创作和体现更加富有时代气息和海派特色的新品优品,是摆在上海沪剧发展面前一项急需努力突破的艰巨任务。
沪剧表演艺术发展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过去许多有影响的沪剧剧目、唱腔、演员都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起来的。观众记住老一辈沪剧演员石筱英细腻柔和的唱腔、丁是娥华丽跌宕的唱段,中青年沪剧演员马莉莉、陈瑜的表演功力,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沪剧界出色代表茅善玉,她的气质和唱口,温润甜糯的音色。观众无数遍的观看过她《璇子》、《姐妹俩》、《石榴裙下》、《一个明星的遭遇》、《露香女》等现代沪剧演出,记住其中的情节和故事、优美的唱腔唱段、歌舞表演的美妙时尚。这些沪剧艺术家们都是贴近上海市民、挖掘本土历史资源,演绎上海故事,努力借鉴各种戏曲的特点,创作出自己独具特色的优秀作品和形成的表演风格。而如今市民群众在欣赏传统沪剧演出的同时,更加迫切需要欣赏到沪剧的新戏新人新作品。
沪剧创作现在肯定落后市场和观众的要求,运用沪剧宗师王盘生、杨飞飞的宝贵资源,集中展示沪剧艺术的魅力和风采,是推动沪剧创作创新的很好契机和最大动力。文化大都市的定位,市民对传统戏剧的喜爱,各种戏剧的长足进步和变革,同样呼唤沪剧的演出和创作要努力深入生活,接更多的地气,呼吸申城的清新空气,借鉴上海本土群众文化创作的办法,把根基牢牢扎根于上海这片快速发展的火热土地。上海沪剧院上个世纪有和郊区马桥乡、马陆乡结缘的传统,定期到上海郊区巡回演出,经常到基层乡镇民间采风的优良传统,如今在快节奏的信息多元化时代,沪剧观众的欣赏口味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更要紧扣时代脉搏,贴近上海大都市市民的实际,创作反映海派艺术新的沪剧演出剧本,拓展舞台表演的空间,丰富沪剧艺术的表演手段,锻造出若干精彩唱段,为沪剧舞台注入清新活力。
衷心希望通过这次汇演展示,从沪剧曾经的辉煌、优良的传统、老一辈的宗师流派传承和兄弟戏剧的发展中,找到沪剧艺术发展的创新之本,力量之源、活力之根,动员上海的沪剧演员和艺术工作者,更加努力深入到市民中间,到飞速发展变化的基层中去,汲取创作的养分,了解各类观众的口味,年轻沪剧观众的喜好,认真倾听市民百姓的故事,虚心向群众文化工作者学习,借鉴群众文化创作贴近百姓的成功经验,锤炼和多种艺术交融的唱腔表演,使沪剧这个上海的文化名片,代表上海地方戏曲艺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借助时代的推动力,在新的条件下,再能够插上翱翔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