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伉俪情深
由于文革,使解洪元、丁是娥这对沪剧演员夫妇损失了十年最宝贵的岁月。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们希望抓紧时间,为沪剧的振兴和发展多做一点事。解洪元已年逾花甲,长期患病,但他对比自己年轻8岁的丁是娥艺术上的追求总是十分支持。
1980年《芦荡火种》恢复演出时,正遇上解洪元因病住院。那时丁是娥身体也不好,动了两次大手术,还在病假当中,医生只许她偶尔唱一个唱段,她却全力以赴要登台重演阿庆嫂。就在全剧进入内部连排时,解洪元被医生诊断患癌症,必须切除声带,改道气管。当时还不知道癌细胞是否扩散,可以说安危未卜。丁是娥得知后焦虑万分,但又不能影响戏的演出。
当时解洪元写了一张纸条给妻子,让她在明天动手术的时候,无论如何不要到医院来。还写道:“你只要把戏唱好,我就安心了。”丁是娥看到这张纸条时,正在后台化妆,情不自禁地哭了。当天散场后,丁是娥一夜没有睡觉。第二天上午尽管一万个不放心,但她听从丈夫嘱咐,没有去医院,晚上还是坚持照样参加联排。剧组的演员得知后,很多人被两位老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夫妻深情和戏比天大的责任心感动得掉眼泪。
(解洪元与丁是娥合影)
教出了一个没有拜过师的解派传人
由于当时条件不允许,汪华忠从来没有正式拜过解洪元为师,但他却是解老师亲手教出来的一位十分钟爱的解派传人。
汪华忠进学馆后接触的第一个戏就是《芦荡火种》,看解洪元老师演郭建光,他一下子就被解派优美浑厚的唱腔给迷住了。那段“月似银钩星似棋”的唱段成为他学习解派唱腔的启蒙教材。不久解老师改演陈天民,他又迷上了“开方”唱段。解洪元也很喜爱这个学生,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杨白劳自叹”、“李俊明放水墩”、“老班长找水”和“教育张启”等解派名段传授给他。1965年排练新戏《朝阳》时,干脆让汪华忠唱他的B角,使汪华忠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解老师演出,他在台下看,轮到他演出,解老师指点讲解。
1980年《芦荡火种》重排时,解老师为了帮汪华忠演好戏,推迟了动手术的时间,一个腔一个动作给他纠正。汪华忠自己也狠下功夫,对解老师的唱腔念白细细揣摸,体会他表演的情感把握,语言节奏和咬字吐音的特点,并把自己的唱录下来与解老师反复比较。他的解派唱得有滋有味,受到不少同行的称赞。
“金殿赞美”是沪剧《董小宛》中的一个唱段,当年解洪元唱出了名,曾轰动一时,成为解派唱腔的代表作。但是解放以后由于久未演出,已濒于失传。1988年汪华忠开演唱会时决定重新推出这个解派名段。他没有一味照办过去的曲调,而是根据今天观众的审美情趣对唱腔进行改造。这一想法得到当时还在世的解洪元老师的赞赏,在他的亲自指点下,汪华忠把“十字调”加到这个唱段中去,丰富发展了原有板式,使整段演唱更加动听,也更能展现人物的个性。
在观看汪华忠演唱会时,解洪元十分鼓励汪华忠对解派艺术的突破,当时他已失声,写小纸条说,流派的可贵之处在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保持艺术流派旺盛的生命力。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只能导致流派的凝滞和消亡。
(汪华忠饰演《芦荡火种》陈天民)
小纸条传递拳拳心
1978年由于患病他被切除声带,解洪元不得不离开他心爱的沪剧舞台。但是他一颗热切期望沪剧事业不断前进的拳拳之心还在跳动。当时人们经常看到茅善玉、孙徐春和徐俊这些青年演员手里拿着解洪元写的小纸条。这些纸条常常用十分端正的钢笔字写成,长的千把字,短的也有百来字,上面写的都是他看了青年演员演出后的非常具体的意见。如应怎样运腔,怎样发声,有时甚至连建议把头发剪短些也写上。青年演员拿着纸条,感觉到的是一个老艺术家对青年一代滚烫的感情,火热的心。
(上世纪80年代,解洪元与丁是娥辅导青年演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