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基本上集中了沪剧唱腔的(引子、起腔、干板、送腔、甩腔)一整套传统规律。
1、引子(行内称挥头),起定音作用,
可分成三种:56 今朝初五明初六;
56 32 志超,志超,我来恭喜侬;
56 32 56 21 7 56 隐隐天牌初鼓更。
2、起腔:
[短过门] 光阴飞速似流水;
[长过门] 大小百家完全都在床上睡;
[三 送] 唧聆耳朵听听樵楼看;
[倒 板] 驾小舟紧裹孩子顺水飘荡。
长过门七记半板,短过门二记半板。
3、干板:
又称念板头,在中眼上接唱。干板的句子不限,可长可短可多可少。
一句唱词七个字,划分为五拍:“** ** │***
或** ** ** *
它的唱腔规律是:板上出口板上收,眼里出口眼里收,中间休止一拍(换气)再出口。举例:
“天明 人起│金鸡啼○│秦王屈斩 余元│帅○骂得 将军│少马骑○│”
沪剧的干板在基本调[长腔中板]中占相当重要的位置,它是不用伴奏的清唱,容易晃腔、脱板、走调。要注意唱出上赋下赋,词组语谓,轻重读音。
在唱腔的要求上:节奏不能呆板,要有紧松快慢;
旋律不能瘟稳,要有高底起伏;
音色不能单一,要有轻重厚薄。
4、送腔甩腔:
一段唱在甩腔前有一句送腔,是招呼乐队注意,如:“刘备张飞│共关公—│”接着唱甩腔:“三请 军师上卧│龙”,这是沪剧的传统规律。
送腔送在眼上,甩腔在板上出口;
送腔送在板上,甩腔在眼上出口。
但是,我们既要承认这些传统规律,又不能被这些规律所束缚,捆住手脚。为了更好地服从人物思想感情需要,应该做敢于革新,敢于突破传统规律的两条经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