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苏萍

坐在这间狭小的甚至有些简陋的团长办公室里,怎么也无法把它和上海滩赫赫有名的长宁沪剧团联系起来。十平米左右,不足两米的层高,没有可以看到阳光的窗户,只有一台老式空调在轰轰作响,踏在一下脚就“咯吱咯吱”的地板上,不禁让人有些胆战心惊。眼前的陈苏萍团长不施粉黛,朴素而有亲和力,怎么都无法把她和印象中大明星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漠和高傲放在一起,只有那份艺术家独特的气质和魅力让人感受到了她的与众不同。就是这样一位低调的团长带领着她的沪剧团唱出了新时代的一段《陋室铭》。

一个很“作”的演员

比起团长,其实更愿意称陈苏萍是演员,因为她是因表演沪剧而为人所知,也是因为沪剧表演为人所爱。从18岁走进剧团到如今被戏剧界称作沪剧的“五朵金花”之一,在长达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先后主演各类大戏近40台,4000多场。其中《魂断蓝桥》、《歌女飘零》、《蝴蝶夫人》、《少奶奶的扇子》、《秋海棠》、《风雨中秋夜》、《江姐》、《文红老师》、《陶行知》、《雷雨》等更是被沪剧迷们所津津乐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用在陈苏萍身上恰如其分。我们看到的只是台前一幕幕让人印象深刻的光鲜角色,我们却看不到一日接一日,一出接一出排练的憔悴面容;我们听到的是一曲曲儒雅动听的沪剧选段,却没有注意到陈苏萍随身的润喉药片和茶水。著名沪剧作曲家奚耿虎老师这么评价陈苏萍——她是个很“作”的演员,不把戏排到她满意的程度,是不会罢休的!正是这份“作”,让她获得了上海市青年演员汇演“红花奖”、全国戏剧汇演“优秀表演奖”,上海市人民政府“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并在2006年3月带着她主演的《雷雨》成功走出上海,走向世界。

一个很“忙”的团长

这个团长不是一点忙,除了忙着自己排练,还忙着沪剧团队伍建设,忙着每年出新戏给观众换口味,忙着下社区公益演出……恨不能一人当作三人用。陈苏萍自己也说,自从当了团长以后,便失去了只做演员时的自由,因为要考虑的事情多了,因为自己身后还有一整个团。不是没有想过离开,是这份责任让她留下来,留在这个与她有着深厚感情的剧团中,不离不弃。那位从18岁就走进剧团的少女,眨眼就成了眼前长宁沪剧团的元老和前辈,陈苏萍更像是长宁沪剧团的一个符号,一条感情纽带。这种感情让她执着地带着大家排好每一部戏,如同长宁沪剧团的前身——“努力沪剧团”的名字一样,不断努力、努力、再努力。陈苏萍说:“市场竞争这样激烈,观众要求在不断提高,在资金不足的条件下,我们唯有凭质量、凭认真、凭投入来创出一片天,来珍惜长宁沪剧团这块牌子。”

强将手下无弱兵,这样一个团队在陈苏萍的带领下,抱着“出人、出戏、出精品”的信念,从选题、剧本、排演等环节严格把关,坚持每年带给观众1-2部新戏,下社区公益演出70-80场,打造出了一张响当当的、社会公认的长宁文化品牌。

当我离开沪剧团的时候,陈苏萍又开始投身于新排的抗震救灾大戏《废墟上的爱》中了,她说这是作为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回头看到陋室里那个忙碌的身影,不禁感慨:斯是陋室,何陋之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