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7点,解放南路上的无锡市演艺集团剧场,将迎来“无锡市诚成沪剧团成立暨首场演出”。这是一台意义非凡的演出,年纪大的演员已过了古稀之年,年纪轻的也是“50后”了,他们都曾在无锡市沪剧团留下了人生最璀璨的一页。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无锡市沪剧团曾享誉沪宁线,如今,无锡这批老沪剧人重组沪剧团,再续“小上海”的沪剧缘。
【喜讯】无锡市诚成沪剧团成立首演
“跟上了年纪的无锡人提起章玉雯、郭云亮、沈寿南、邢莉琴、顾康乐等沪剧演员,很多人都有印象”,诚成沪剧团团长韦维诚拿出他手写的首演节目单,指着上面的名字感叹道,这批老演员能再次出山登台太不容易了。今晚,这场公益演出将上演《家》《杨乃武与小白菜》《芦荡火种》《罗汉钱》等十多出折子戏,73岁的沈寿南要出演《芦荡火种》中“开方援计”这一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身为无锡市沪剧团演员的沈寿南,就主演了这一样板戏,时隔数十年,再度披挂上阵,沈寿南恍如隔世,嗓子眼儿里吐出的岂是句句唱词,那是浓浓深情。
听说有大型沪剧演出,戏迷们很上心,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今晚演出的548张票,提早一周被赠送完毕。不管是为了沈寿南这样的老沪剧人,还是为了爱听沪剧的新老戏迷,韦维诚重组沪剧团,是为无锡做了件好事。
去年5月,“关于同意成立无锡市诚成沪剧团的批复”在市文广新局官网公布。韦维诚拿到批文后,激动地打了一圈电话报喜。而他最想感激的是当年他在无锡市沪剧团的兄弟任建平,也就是现在诚成沪剧团的导演。同是1955年生人的韦维诚跟任建平,是文革期间作为学校的文艺骨干被选进无锡市沪剧团的,那年他们不过15岁,离开时也才二十七八岁。之后的几十年,他们把“沪剧”情结深藏心底。
如今,群众艺术迎来了好时代,花甲之年的兄弟俩因沪剧再续前缘,他们格外珍惜。“我是被他感动的,他跟他爱人俞燕萍对沪剧太痴了。”任建平口口声声说是被韦维诚硬拉进来的,但其实他对沪剧的爱从未停过。兄弟俩对诚成沪剧团今后的路已有规划:团队精神很重要,要排整台的戏,坚持主流,为大众服务,在无锡深耕沪剧艺术。
【溯源】江南戏码头沪剧是重要一支
历史上,无锡有广泛的沪剧基础,不仅因为无锡有“小上海”之称。沪剧是上海的本土剧种,因为要用上海话演唱,也决定了它在地域上的局限性,江浙一带是它的主要市场。“小上海”的沪剧缘可追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无锡市沪剧团的成立。而无锡市沪剧团其实是由新乐沪剧团和红旗沪剧团这两个上海的沪剧团合并而来。
无锡著名作家吴翼民的岳父母顾文奎、筱美丽,包括吴翼民的妻子顾康乐,都是无锡市沪剧团的名角儿,吴翼民自称无锡市沪剧团的“女婿”。他介绍,大概是1956年,这两个剧团正好在江南戏码头无锡演出,接上级通知,说是私营剧团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在哪里演出,就在哪里落地生根,进行登记建团,于是,两个上海的剧团变成了无锡市沪剧团。
“无锡有‘小上海’的美誉,又物华天宝、风景宜人,喜欢沪剧的人还那么多,我说这两个剧团压根不吃亏。”吴翼民的岳父顾文奎是新乐团的团长,摇身一变变成了无锡市沪剧团的副团长,他自己也很满意,并信誓旦旦要为无锡的沪剧事业作出贡献。
无锡市沪剧团在无锡虽不及本土的锡剧吃香,却也名气不小。它博采众长,从台前到幕后,演职人员分工很细,还有专门的创作人员,最盛时有百余号人,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享誉沪宁线。无锡人曾有多爱看沪剧?“人民路上的大众剧院,一千三四百人的座位,每次我们演出,一票难求,门口等票的很多”,任建平说,那时候,他们“走到外面去是很红的”,剧团名角的剧照常会摆设在三阳广场一些商铺的橱窗里。
【变故】沪剧团解散 对沪剧的爱不减
受文革影响,无锡市沪剧团存在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演出的剧目大多来自移植的样板戏。《杜鹃山》《平原作战》《红灯记》《沙家浜》……光是《霓虹灯下的哨兵》这一剧目,就在1977年演了足足一年。除了在本地演,无锡市沪剧团一年有四五个月的时间会驻上海演出,足迹也遍及江苏地区。虽然比不上上海人民沪剧团,但无锡市沪剧团曾有“天下第二团”的美誉,足见其影响力。
“莫道小上海无锡处处仰仗大上海,殊不知小上海对大上海也有不小的贡献呢。”吴翼民透露,就像样板戏《红灯记》 源于沪剧《自有后来人》,《沙家浜》源于沪剧《芦荡火种》一样,上海经典沪剧《罗汉钱》真正来源是无锡市沪剧团的《罗汉钱》,“应该补上一笔,让后世记住这段缘分”。
由于种种原因,无锡市沪剧团于1982年8月解散,团员们的眼泪与众人的惋惜挽不回时局,大家只得各奔东西。从此,吴瑜的老成持重、唐荣德的醇厚大气、章玉雯的端方稳重、王伟琪的清俊倜傥……留在了无锡人的记忆里。沪剧团虽已解体,但沪剧人对沪剧的牵挂始终都在。
耄耋之年的筱美丽数次提出想去前太平巷8号大院及周围的一带看看,那里是沪剧在无锡的根据地。吴翼民告诉岳母,那里早已不是原来的面貌,尽管两人都明白“物非人也非”,但前阵子,吴翼民还是用轮椅推着筱美丽去了两次。“我们这群人的沪剧情结太深了。”当韦维诚把诚成沪剧团成立首演的请柬送到筱美丽手上时,这位沪剧表演艺术家用颤抖的声音说“我一定要去”。
【曙光】群艺土壤肥沃静待沪剧开花
无锡市沪剧团解散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当年剧团培养的“后起之秀”现已步入中老年,他们退休后,很多人重拾沪剧,如今都活跃在沪剧舞台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无锡民间活跃的沪剧沙龙或俱乐部有十余个,潘盘根、顾康乐、任建平、韦维诚、俞燕萍、王蕾、陆磊、叶芸、费琳、周娟娟、杜平……昔日无锡市沪剧团的演员顶起了半壁江山。
虽已一把年纪,但这批沪剧人与沪剧发烧友踌躇满志,他们不再满足于玩票性质的自娱自乐,他们自掏腰包,自组团队,租场地、排大戏、搞专场,誓把沪剧唱遍苏锡常,再次唱到上海去。在吴翼民看来,这都是因为无锡人的血脉中流淌着上海的因子、流淌着沪剧的旋律。“小上海的沪剧情缘如太湖水联结着黄浦江那样,溶溶漾漾,未有尽期。”
从组建北塘沪剧队到成立无锡市诚成沪剧团,韦维诚用了6年。这6年里,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区文化馆就是他们的排练地。从原先的二十多人,到现在的四十多人,尤其是原无锡市沪剧团老演员的加入,戏校科班出身的孙美娟等专业人士的加盟,让诚成沪剧团有了扎实的班底。去年,刚获批的诚成沪剧团受邀参加了第18届上海艺术节无锡分会场“戏曲票友天天演”,在锡剧博物馆上演了沪剧《雷雨》经典折子戏专场。演出结束后,热情的戏迷求合影、献鲜花,久久不愿离去。
近年来,无锡设立文化引导消费专项资金,对群文团体进行小额资助,群众艺术的土壤在无锡日益肥沃。韦维诚跟任建平深感暖心,他们觉得,沪剧艺术在无锡到了播种的时候,只要精心培育,接下来,就静待花开了。 (无锡市诚成沪剧团供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