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盛夏,遇上初秋,对于上海沪剧院来说,2018上半年是忙碌而丰实的一年。这半年剧院的工作,以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用情用心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为创作导向,以全面贯彻“上海文化”三年行动计划,紧紧围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担当新的文化使命、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为目标,精心打磨了讴歌时代先锋人物的《敦煌女儿》,完成了《邓世昌》第100场的演出;传承沪剧精品,完成了沪剧电影《雷雨》的拍摄;努力培养沪剧新人,为2006级和2013级青年演员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培养计划;同时,通过进校园、基础巡演等多样的形式,实现“创作演出两步走”。
和平年代的英雄不是流血牺牲就是英雄,和平年代的英雄是讲奉献,讲承担,爱祖国,用心用情一心一意地为国家发展做事,我认为这就是民族的脊梁。而这些英雄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我心中樊院长就是英雄。
为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由上海沪剧院携手当代中国戏曲界金牌创作团队历时五年,根据感动中国人物——敦煌研究院荣誉院长樊锦诗先生的人生历程为元素创作的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于5月23日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震撼上演。不仅是中老年戏迷,连年轻观众都对该剧十分期待:“希望通过这个戏能更进一步了解敦煌,了解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坚守的敦煌人。”
“敦煌女儿的故事我们关注了很多年。五年多的时间里,主创团队多次赴敦煌深扎,感受身处大漠孤烟中“敦煌人”的精神品格和力量。我们用很多年的心力来创作这部作品,一次次推翻、一次次调整……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攀登‘高峰’的决心,也是‘上海制造’需要的‘工匠精神’。”樊锦诗的名字这些年来仿佛在茅善玉的心中扎了根,成了她一心要啃下的硬骨头。她认为,樊锦诗是上海走出的小囡,从北大一毕业就坚守大漠数十年初心不改:“这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歌颂、书写的英雄吗?一代代敦煌人坚守理想的崇高情怀不正是我们当代所需要的中国精神吗?”
《敦煌女儿》是一个讲情怀的戏。其中“结婚”这场戏,仅仅是点上了红烛,带上了具有浓浓年代感的红花,惺惺相惜、互表决心,之后又恋恋不舍地各奔东西。这其中既包含了他们对事业的爱,也有对爱人的爱。两位主演茅善玉、钱思剑将朴素、真诚、激越的情感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很多观众都为这份含蓄的感情所感动,热泪盈眶。这跟以往沪剧生活化的情节表达有很大的不同,《敦煌女儿》就是通过这样“诗化的”笔墨,让这一段敦煌的故事焕发了另一种“大爱”。
主创团队在不断探索,不断求新求变中,尝试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探索剧种发展的新思路。在人物塑造上,茅善玉一改她往日袅袅婷婷的唱腔身段,为樊锦诗这个人物设计了独特的舞台形象:少女时期的热情,中年时的稳健,老年时的通达智慧都通过变化的唱腔、板式加以展现,她甚至参考了京剧的韵白、身段,结合话剧舞台表现,呈现出沪剧舞台难得一见的“高亢激昂”。
有别于沪剧以往“实景化”的舞美,此次《敦煌女儿》的舞台将广袤沙漠、无垠星空、积淀千年的敦煌洞窟、美轮美奂的飞天盛景通过写意、空灵、动感的手法一一呈现,具有极强的形式感和创造性,这也是极简主义在沪剧舞台上的首次呈现,这样的沪剧更多的迎合了时下年轻的口味:“脱离了眼花缭乱的舞台陈设,把舞台的关注点让给演员,这样的沪剧更能吸引人细细品味。”
在下基层、进校园演出中,受场地条件的限制,整体舞台效果不能完整呈现,但是在演出过程中观众都能被剧中人物故事所感动,这完全得益于演员们丰富的造型感和肢体语言,配合旋律丰富的音乐,观众仍可以十分过瘾地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沪剧。
“我们在铸造精品的路上不断前行。”茅善玉表示,试首演以来我们听取了专家观众的意见,发现了存在的不足并在做进一步地调整,这就是我们打造精品的恒心。9月26日,修改提高后的《敦煌女儿》将在东方艺术中心隆重上演。
沪剧《邓世昌》第100场纪念演出
2018年元旦前夕,沪剧原创大戏《邓世昌》在天蟾逸夫舞台圆满完成了第100场纪念演出。
三年打磨,无数次修改提升,上海沪剧院在演出中不断积累总结演出经验。三年间,《邓世昌》进部队、走高校、上剧场、下基层……走过中国六个省,近十座城市,演出近百场,观众数十万人次,获得领导专家高度认可,老百姓一致好评。它激越的是中国人内心中的“英雄梦、中国梦”,可以说《邓世昌》是一部沪剧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特别是在高校巡演中,《邓世昌》走过上海二十多所高校、还到了北京大学,学生们对沪剧从“不感冒”到如今抢票观看,“上海的声音”正一步步征服青年观众的心。《邓世昌》不仅激发起了当代青年的爱国热情,更拉近了他们与沪剧之间的距离。此外,《邓世昌》赴台湾演出获得了强烈的反响,让我们感受到两岸同胞对民族的情感是一致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的知音。
有青年观众表示,看过很多遍大乎过瘾:“《邓世昌》给予我很多正能量的东西,这就是我们青年人所需要的。”还有年轻观众表示:“每次看都很激动,总会有一种汹涌而出力量击打着我的内心,它不是历史剧,更是一部具有精神层次的作品。”
传承经典
沪剧电影《雷雨》拍摄完成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今年6月,由经典沪剧舞台剧改编的沪剧电影《雷雨》正式开机,开启了当代沪剧走上大荧幕的第一步。电影开机恰逢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主要演员还受邀参加电影节红毯秀,成为整个红毯上最亮眼的“上海名片”。
根据曹禺先生同名话剧改编的传世经典剧目《雷雨》是沪剧“西装旗袍戏”的里程碑之作。沪剧电影《雷雨》延续了舞台剧的故事脉络,剧本由著名编剧余雍和根据宗华1959年改编本的基础上再度创作改编。
电影由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茅善玉领衔主演。沪剧名家陈瑜、王明达,著名沪剧演员朱俭、钱思剑、凌月刚和新生代沪剧新星洪豆豆、金世杰四代沪剧演员联袂出演,是目前沪剧舞台上最有号召力的演出阵容。能够用电影的手段让最纯粹的沪剧经典可以走进千家万户,每个演员在拍摄中投入了一百二十分的热情。即使是已经演绎到烂熟于心的剧目,他们从头开始认真地研读电影剧本,在高温酷暑天气里不畏困苦、不计报酬,在为沪剧保留经典作品、传承艺术精髓不遗余力。
电影为实景拍摄,专门在横店找了一处建筑作为沪剧电影《雷雨》中周公馆的主要拍摄地。剧组根据原著中的描述重新设计装饰了片场,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周公馆。剧中,“盘凤”、“花园会”、等经典的场景都在此拍摄完成。在剧组同仁的默契配合下,仅用了二十天时间就圆满杀青。
目前该剧正在进行后期制作,争取让电影整体呈现更加细腻精良,让观众在大荧幕上看到这部既是电影化的,又具有浓厚沪剧元素的作品呈现给观众。沪剧电影《雷雨》预计在今年年底将与观众见面。
人才培养
培养两代青年演员,沪剧人才济济
为了充实沪剧青年人才队伍,沪剧院通过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合作办学,面向全国先后招收了2006级和2013级沪剧表演班,共培养了55名沪剧青年演员,并配备了专业师资力量默默耕耘、倾情培养。通过名家收徒、传承经典、创排新剧,让名家好戏得以薪火相传的同时,“沪剧新苗”也渐渐崭露头角
相关介绍:两代人,55位青年演员丨沪剧院12年悉心耕耘结硕果
2018新春沪剧音乐剧场《家·瑞珏》
继2017迎新春沪剧经典交响演唱会在上海大剧院演出大获成功后,2018新春上海沪剧院改编沪剧经典剧目,推出音乐剧场《家·瑞珏》。这台上海沪剧院倾情打造的“海派家宴”,用沪剧的魅力和情感,诠释和传达“家的感动、家的温暖”。
音乐剧场《家·瑞珏》从瑞珏嫁进高府开始讲述,保留了“洞房”“自叹”“梅林”“诀别”等经典唱段和关键的剧情脉络,将封建腐朽的深宅大院内瑞珏、觉新、梅小姐、觉慧、鸣凤等主要人物的悲欢离合娓娓道来。该剧由茅善玉和孙徐春这对“金童玉女”领衔主演,这也是两位艺术家时隔15年后再度携手在大剧院的舞台上重新诠释这一沪剧经典。同时,著名沪剧演员钱思剑、吉燕萍、洪豆豆、丁叶波分别搭档饰演瑞珏和觉新,三组不同年龄层次的组合全新演绎瑞珏与觉新之间复杂的感情线。著名演员朱俭、程臻、王丽君、吴争光、于俊眉、钱莹等也分别在剧中饰演重要角色。“天团级”的演出阵容配合40多人的交响乐团以及20多人的歌队表演,使得该剧既保留了沪剧原有的韵律和唱腔特色,又大大增加了剧情的可看性,将人物的情感、人与人之间人物冲突、悲鸣的故事脉络烘托更为强烈,不仅老观众叫好,年轻观众听得有滋有味。动人的故事情节,绚丽的舞台效果,演员们精湛的演唱水准,令在场观众为之动容,每到精彩之处,掌声不绝于耳。有观众激动地表示,用音乐剧的形式来表演经典名剧,很有时代感,配上灯光及大剧院出色的音响效果,真是一场很精彩华丽的“海派春晚”。
排练开放日
作为剧院“深扎基础、服务百姓”的系列品牌活动之一,今年沪剧院在2018沪剧经典音乐剧场《家·瑞珏》演出前夕,再度推出“排练开放日”活动,沪剧院盛情邀请了500多名由沪剧戏迷、社区居民、青年学生等组成的“观摩团”走近排练厅,提前揭开音乐剧场《家·瑞珏》的神秘面纱,为广大观众送去新春的祝福。观众不仅近距离体验一场高水准的演出是如何“诞生”的,也提前享受了这台“海派年夜饭” ,迎接新春的到来。
今年的排练开放日除了热情的沪剧老观众外,更多的年轻白领、青年学子、中小学生亲子家庭也踊跃报名。“沪剧之家”在一天内收到了400多名热情观众的报名,“文化云”发放的120个名额在短短10分钟内就被“秒杀”,甚至还有特地从常州、苏州、无锡等地赶来的沪剧爱好者,这也反应出“上海的声音”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由于排练场地有限,为了尽可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本次排练开放日活动分上下午两场共邀请500多名幸运观众到现场与“沪剧大咖们”近距离接触。
推进多台剧目的剧本孵化
为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建党百年等国家重要时间节点,剧院目前正在全面推进4台大戏、2台小戏的创作孵化:以党的诞生地为背景,反映共产党坚定信仰的《一号机密》;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党员英勇事迹的《匿名者》(暂名);根据王小鹰小说改编,展现地道上海情、上海味的《长街行》;以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传奇人生创作的《董竹君》;以及沪剧小戏《刑场上的婚礼》和沪剧西装旗袍戏的《谁是母亲·母子相认》进行重点打磨。预计《一号机密》将于今年年底开排,最快明年年初与观众见面。
沪剧红色经典剧目巡演
2018年上半年剧院以《芦荡火种》、《红灯记》等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传承剧目为基础,打造剧院红色经典剧目系列巡演,分赴江苏常州、海安、张家港、太仓、浙江宁波、诸暨等地开展巡演。演出收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谢幕时掌声不断,剧院感受到了沪剧在长三角地区的热度,突显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特色,在江浙地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打好本土品牌,惠及众百姓”,加深与农商银行合作
剧院连续第三年与上海农商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剧院除了提供优质得演出服务外,今年还共同主办了“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活动,并邀请了上海农商银行的优质客户及市民代表共同参与,真正实现服务百姓的宗旨。
与白鹤镇携手共建
今年年初,剧院与青浦区白鹤镇共同签订了“唱享新时代”沪剧启航计划。通过共建合作双方将加大对白鹤沪剧特色文化建设的资源投入,将更多优秀的作品、专业的老师来到白鹤,加大对沪剧骨干人才的储备培养,让启航计划成为白鹤文化建设加快步伐的全新座标和里程碑。
沪剧院在打造作品的过程中,力求作品种类多姿多彩,为上海文化的建设添光增彩。上半年沪剧院的创作任务、培养任务、演出任务满弓满调,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赢得了市场的好口碑。下半年我们将继续更加努力,踏实前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